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桐(Aleurites montona(Lour.)Wils)是优良的工业油料树种,也是潜在的生物质能源树种。千年桐属落叶高大乔木,树冠庞大、枝叶浓密,林下林荫空间充足,如果采用纯林种植,林地生态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利用林下空间进行作物间种,可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中药材具有较高和稳定的经济效益,且多数中药材植物较喜阴,在千年桐林下间种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国内关于桐药间作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为探究千年桐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具体效益,本研究选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玉竹(Polygonatum odorutum(Mill-)Druce)、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 Hook.f.ex Regel)、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等5种耐阴中药材植物,与千年桐组成千年桐+草珊瑚(Ⅰ)、千年桐+玉竹(Ⅱ)、千年桐+山豆根(Ⅲ)、千年桐+金银花(Ⅳ)、千年桐+菊花(Ⅴ)、千年桐纯林(Ⅵ)(对照)等六种模式进行试验,观测不同种植模式的千年桐生长量、千年桐结实量、药材产值、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水土流失、林下植被生长等七项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Ⅰ~Ⅳ种植模式对千年桐年胸径增长量、年树高增长量都具有不同的影响,年蓄积增长量分别为17.8m3·hm2·a-1、14.2m3·hm2·a-1、9.7m3·hm2·a-1、19.9m3·hm2·a-1、5.0m3·hm2·a-1、5.9m3·hm2·a-1 模式Ⅳ蓄积量增长量最大,效益最优,模式Ⅰ和Ⅱ较大,显著高于其他3种模式(P<0.05),模式V蓄积生长量显著低于模式VⅥ(P>0.05),模式Ⅲ与模式V]Ⅵ没有显著差异(P>0.05)。(2)Ⅰ~Ⅵ种植模式中平均单株产果量依次为6.70kg、7.17kg、6.33kg、7.13kg、5.77kg、6.10kg,模式Ⅱ和模式ⅣV显著提高了千年桐的结实产量(P<0.05),其中模式[Ⅱ效益最优,模式1和模式Ⅲ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P>0.05),模式V与对照相比则显著降低了结实产量(P<0.05)。(3)Ⅰ~Ⅵ种植模式每公顷药材平均年产值依次为1.2万元、2.1万元、6.0万元、10.8万元、5.3万元,模式ⅣV的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佳,与其它模式相比均呈显著差异(P<0.05)。(4)Ⅰ~Ⅳ种模式的土壤平均涵养水源能力分别为1799.7t·hn-2、1760.3t·hm-2、1776.4t·hm-2、1707.5t·hm-2、1817.2t·hm-2,1680.2t·hm-2,模式Ⅰ、Ⅲ、Ⅴ显著降低了表土层和心土层(0-40cm)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总体相对提高,与对照相比,此3种模式的土壤储水能力显著提高(P<0.05),模式Ⅱ、Ⅳ对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储水能力具有改良作用,但与对照相比不显著(P>0.05)。(5)Ⅰ-Ⅵ种植模式的平均土壤冲刷量分别为299.3t·km-2、329.2t·km-2、396.7t.km-2、423.7t·km2、410.3t·km-2、504.5t·km-2,各模式都显著降低了土壤冲刷量(P<0.05),其中模式Ⅰ固土效益最强,其它依次为模式Ⅲ、Ⅳ、Ⅴ,Ⅵ。(6)Ⅰ~Ⅵ种植模式的土壤pH值略微有所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且表土层(0~20cm)的含量较心土层(20~40cm)稍高,模式Ⅰ、Ⅱ、Ⅳ、Ⅴ、Ⅵ的土壤表土层和心土层(0~40cm)全氮含量略有下降,模式Ⅲ的土壤全氮含量则有所上升;土壤表土层和心土层(0~40cm)全磷含量都现出下降趋势;在土壤表土层中(0~20cm),模式Ⅰ-Ⅳ土壤的全钾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模式Ⅴ、Ⅵ的全钾含量则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土壤心土层中(20~40cm),模式Ⅰ、Ⅲ的土壤全钾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模式Ⅱ、Ⅳ、Ⅴ、Ⅵ则呈现上升趋势。(7)在Ⅰ~Ⅴ种植模式中,林下植被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呈现出模式Ⅳ>模式Ⅰ>模式Ⅴ>模式Ⅲ>模式Ⅱ>模式Ⅵ,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现出模式Ⅳ>模式Ⅰ>模式Ⅵ>模式Ⅴ>模式Ⅲ>模式Ⅱ,Simpson指数呈现出模式Ⅳ>模式Ⅰ>模式Ⅴ>模式Ⅲ>模式Ⅱ>模式Ⅵ。(8)根据千年桐生长量、结实量、药材产值、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水土流失、林下植被生长等7项指标,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综合效益千年桐+金银花和千年桐+草珊瑚最高,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