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和公立中小学的“转制”改革标志着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已经发生了市场引入。这种市场引入可以看作是一种市场策略(比如选择、竞争、价格等)和市场要素(比如资金、人力、土地等)的使用和增加,是一个逐渐引入和深入的过程,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尽管观念中有人倾向于市场化的认识,但就现实发展来看,远不能说已经事实上的市场化了。虽然,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和公立中小学的“转制”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数量比例还比较小,但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问题却值得研究。市场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后,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问题,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问题,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问题,以及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过程中政府、教育中介组织和学校各自的定位问题与关系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从现实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 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市场引入首先带来的是对教育公益性的传统认识受到了挑战。在教育具有公益性还是私益性?教育服务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式是国家提供还是市场提供?民办学校组织的性质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如果两者并存,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存在制约营利性,提高公共性的问题?若存在,如何做?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作系统探讨。本文依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资源,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认识,提出了教育公益性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观点,并提出了约束营利性办学的逻辑和策略。 其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如何才能共同发展?对这种“共同发展”如何理解?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作为两种不同的办学体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怎样才能实现均衡发展,做到协调、互补、竞争和各得其所?本文借鉴了博弈论的思想提出了“体制博弈”的假设,并对量式发展模式和制度演进模式两种学校教育的发展模式作了比较,提出了应该进行制度演进模式的尝试,并将此作为实现“体制博弈”的路径,以达到制度均衡。 第三,本文突出强调了共同发展中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问题,对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意义、主要环节和改革远景,并结合对传统体制和已有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学校的依附性、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以及竞争方式单一、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地位不平等、市场失灵和社区发育不全等的分析,提出了框架性的改革设计。 最后,本文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有关政府、教育中介组织、学校三个不同性质的主体的定位和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就公共权力的定位和制约、社会参与的机制和平衡、微观办学主体的活力与治理问题进行了聚焦式的探讨。在公共权力的定位和制约方面,针对政府改革中的角色重叠、改革悖论和权力寻租问题,分别对政府角色的定位、行政理念和方式的改革和控权基本原则进行了研究;在社会参与的机制和平衡方面,着重依据公民社会理论资源对中介组织的功能及在权力分割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微观办学主体的活力和治理方面,对民办学校发展中的产权界定、治理机制和资源交换等基本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