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通规模的大小及比例是否合理将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河北省目前在商品流通规模的研究上,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很不够,导致对目前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的整体情况没有清晰地了解,盲目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进行系统分析以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健康发展。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论文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的合理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论文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商品流通规模合理性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商品流通产出弹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和基于因子分析的地区商品流通规模比较研究三个计量模型,从贡献率、效率以及地区间比较三个不同角度对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根据模型结果,目前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对地区经济和就业贡献率不高,投入规模偏小,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商品流通规模发展存在明显不足,但发展潜力巨大。
在定量分析的同时,本文还对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演化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分阶段梳理,划分成适应性调整阶段(1979年至1983年)、第一次发展高潮(1984年至1987年)、不稳定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2年)、第二次发展高潮(1993年至1997年)、稳定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五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各阶段流通舰模的变动情况、原因及影响,以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促进未来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总体发展不尽合理,因此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影响商品流通规模合理性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其中外部原因包括商品流通制度建设滞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城市化水平低以及硬件设施不足;内部原因包括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固定资产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详细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定性及定量分析,提出了促进河北省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的总体对策以及针对各区域不同特点所提出的区域对策,从总体和局部分别把握商品流通规模的发展,以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地高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