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化竞争,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城市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当今时代,各类生产要素能够较为自由地跨越地缘边界自由流动,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竞争更为激烈。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或者城市群;从中国各区域经济竞争发展的情况来看,各地能否保持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区域内多数城市发展良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构建切合实际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计量方法客观地评价山东17城市的竞争力,发挥好山东省域内城市的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此,研究山东省域内城市综合竞争力,了解山东省各城市在发展中的优势、取得成绩及存在不足等问题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既是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借助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一套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评价城市竞争力的计量模型对山东省域内各个城市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如下实证结果:从经济总量、人均财政收入、在职职工工资、基础设施投入、科技研发投入、外贸进出口数额等经济指标来看,山东省内城市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较大,青岛、烟台、济南等城市竞争力较强,其余城市竞争力整体偏低;与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内城市发展水平的对比结果发现,山东缺少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核心城市,即便是青岛、烟台、济南等山东省域内较为发达的城市,在与广州、深圳、苏州、无锡、南京这些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城市相比较,无论是经济总量上,还是人均指标上都普遍落后于广东和江苏省的发达城市;区位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对外贸易服务能力不足,其突出表现就是山东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地区、省会城市群、西部隆起带与长三角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山东省对外贸易服务能力特别是进出口贸易服务能力明显落后于广东和江苏,说明山东的区位优势还要进一步提升;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而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最高比重只有41.2%(2013年),这一不仅仅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4.6%,甚至落后于云南(41.8%)、贵州(46.6%)、黑龙江(41.4%)等省,说明在产业结构方面,山东省亟需优化;科技创新方面,我省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研发投入的比例较低,与江苏、广东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实证结果,我们从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产业群集聚、外贸进出口能力、科技研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希望能够对山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