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就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进行探讨,并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关注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主要讨论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产生的不适宜性影响。 本文的基本观点:目前,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方面存在着不少违背教育宗旨或本义之处,这是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一个症结。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宗旨是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潜能、完善人的道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工作的教育性,即学校教育的本义,也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片面强调各种功利性目的,使学校教育远离其宗旨,表现出许多非教育性的特征,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不追求理论的创建,重点是检讨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妨碍学生道德成长的问题,其实践意义在于帮助学校教育工作者反思其教育实践,充分认识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与可能性,从关注学校生活质量与学生生命质量的高度促进道德成长,真正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一、导言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简介研究的过程,并简要阐述我国转型期社会的时代特征以及对人的精神面貌提出的新要求。 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道德成长方面应该发挥的教育作用。主要包括公共生活规范的养成、德性陶冶、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三个方面。 三、现实学校生活在学生道德成长方面产生的不适宜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品格形成相分离;学校的社会生活中制度化生活和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主体人格的养成;学校的政治生活中民主意识的淡薄以及集体无意识行为影响了学生公民人格的形成。 四、改进学校教育的建议: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生活质量的一些建设性意见,以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