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塞西尔·雷迪(Cecil Reddie)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Abbotsholme)创建于1889年10月,坐落于英格兰的德比郡(Derby County)。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作为欧洲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的开端,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创建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挑战、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改变教育保守状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塞西尔·雷迪(Cecil Reddie)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Abbotsholme)创建于1889年10月,坐落于英格兰的德比郡(Derby County)。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作为欧洲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New Educational Movement)的开端,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创建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挑战、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改变教育保守状况的需要与教育领域新气象的推动都催生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建立。在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前十年的探索时期,雷迪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提升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和谐统一发展的“完美的人”,同时为培育国家未来的领导者提供所需的教育和训练,学校设置了体育与手工劳动教育、智力教育、艺术教育、社会教育、宗教和道德教育、健康与卫生教育等多方面课程,注重运用多种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通过规范明确的制度规约、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诲、静动结合的知识学习、丰富全面的身体训练、形式多样的社会性活动对学生们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并极力营造以儿童为中心、纪律约束下的自由以及“专制”之下的合作参与的学校氛围。受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影响,许多同类型新学校相继出现,新教育运动的火炬传递到欧洲各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及欧洲国家传统教育落后、保守的状态,推动了世界教育改革进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校管理方面皆有革新。本文对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研究集中在该校教育实践的早期阶段——自建校直至1899年这十年当中,对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早期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研究,探究该校是如何建立、发展并揭开新教育运动的序幕的,吸取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早期实践的成功经验,反思不足,并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启示与借鉴。
其他文献
中国家族是最古老而又绵延久远的社会群体,它不仅仅是探究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和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各类文明现象的重要传承载体。相应地,家族教育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家族在社会的变革下不断发展演化,调整自身的组织形态、教育内容等,从而继续生存下来并保持良性发展。浙江文明昌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门
兴国必先强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特岗计划”旨在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促进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岗计划”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保障我国特岗教师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根据当下发展需要,作出一系列努力。政策主体的价值观念影响政策的制定,政策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策决策过程呈
本文从地域文化与家族教育的相互塑造这个角度出发,对河北武强贺氏的家族教育与燕赵文化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及研究,试图揭示河北武强贺氏的家族教育与燕赵文化两者间相互塑造的关系以及其中互相影响的机制,从而彰显地域文化在家族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家族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五部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燕赵地区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域文化也因各自独特的物质环境、地理环境以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适用于各行各业。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强大,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向更加稳固的方向发展,而中小学教师又作为义务教育的“输送者”不仅承载着国家与人民赋予的信任,同时也要接受职业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对于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公立中小学教师退出的政策进行研究,来完善现有的教师退出政策,有利于切实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对教师的
1949-1966年这十七年是我国人民教育事业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儿童教育方面,党和国家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目前学界对建国初期儿童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学制、教科书领域,而在儿童读物的研究上有所不足。实际上,儿童读物因其图文并茂、时效性强、注重编读往来等特性更易受到儿童读者的青睐,是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教育的重要“窗口”。为此,本文选取建国后第一本综合性少儿读物《儿童时代》为研究对象,探求其
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瑰宝,始见于唐,发展于宋,到清代达其顶峰,历经千余年沧桑巨变,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清初政府的压制政策使书院发展一度衰微,随着清政府书院政策转向,在政治强力引导、政策明显倾向的引领带动作用下,地方官吏、士绅民众兴学热情高涨,书院渐次恢复生机并迎来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本文以清代河北书院经费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清政府不同时期书院政策的历史转向及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纠葛,
美国公立学校运动(Common School Movement)兴起发展于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批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普遍设立产生了对教师的巨大需求,加之美国工业发展促使许多男性放弃薪资较低的教师职业,进一步扩大了师资缺口,女性教师开始大规模地受到学校系统的聘用。在教育改革者的倡导与公众的支持下,女性教师的职业生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兴
内尔·诺丁斯(1929-),美国当代教育思想家、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曾任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教育协会主席。20世纪初期,世界局势动荡,美国社会教育改革浪潮不断。在此时代境遇中,诺丁斯高举“关怀教育”的旗帜,确立家庭教育思想观点,推动当时美国基础教育朝向积极方向发展。诺丁斯早年教育实践与个人生活经历促使她投身基础教育事业,致力教育改革,她汲取了欧洲思想家们的先进教育理念,并将20世纪美国的家
1968年,瑟谷学校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创办。作为美国第一家自主学习学校,瑟谷学校秉持“人类天生好奇”的办学理念,实施以自治为主要特征的办学模式,在合理的学校规则范围内尊重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力,给予学校参与者最高程度的自由。这种模式带来了良好的办学效果:瑟谷学校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全世界有超过40所学校模仿或使用了瑟谷学校的办学模式。瑟谷学校自治办学模式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世
河北是清代直隶省的大部分区域,环抱京师,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书院是此地除官学外重要的地方教育机构,承载着保存文化、传递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任务。仅仅作为载体的书院不能单独承担这一重大职能,需要依靠教师为学子传授知识、砥砺品行、传递文化,因此对于教师的角色研究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以清代河北书院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一时期的历史环境作为切入点,探究书院教师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同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