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耕地的社会性与日俱增,小则关乎个人温饱,大则关系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工业化加速、农业调整、经济发展、房地产开发以及人口膨胀和剧烈的城市化等一系列过程,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耕地不断为建设用地让位,因而导致耕地面积呈现持续快速减少趋势,而我国入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耕地从1996年底我国第一次土地详查结束时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7年底的18.26亿亩,11年之内全国耕地净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0.11亿亩。随着我国人口高峰的日益迫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耕地资源安全为核心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此外,由于耕地具有生产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等多重属性,因此耕地成为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亦成为其矛盾的焦点,土地垦殖作为耕地来源的最主要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利于把握耕地利用现状,进而了解国家粮食安全动态,因此客观上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土地系统理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理论、产权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研究区垦殖历史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1954年1:10万地形图、1976年MSS影像、1996年TM影像、2009年CBERS影像和行政区划图为主要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三江平原北部地区垦殖数量、流向、区域差异、重心迁移变化特征,以及采用定性分析法,从垦殖主体、垦殖客体、垦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以及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层次分析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垦殖驱动力,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近55年来三江平原北部耕地呈现持续、·快速增加趋势,但年变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沼泽地、草地、林地为耕地增加主要来源,其中沼泽地>草地>林地,但不同时期仍存在较大差异;3)三江平原北部各研究区之间土地垦殖呈现较强的差异化;4)1954~2009年间,三江平原北部耕地重心不断发生迁移,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迁移主方向为东部,次方向为北面部,但55年间耕地重心均落在富锦市域内。5)垦殖主体、垦殖客体、垦殖外部环境驱动垦殖的三大动力。6)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做为土地垦殖的不同层次主体,通过他们各自的功能、行为共同驱动土地垦殖;7)垦殖客体数量质量、垦殖客体垦殖前后资源价值增值为土地垦殖客体驱动力,他们一方面给予土地垦殖提供垦殖的可行性,一方面垦殖客体经垦殖实现价值的增值,两者彼此作用共同驱动土地垦殖;8)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为土地垦殖外部环境驱动力,他们为土地垦殖主体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垦殖手段、更加有利的垦殖环境,与此同时,他们加速了垦殖客体价值提升的速度与程度,也减少了环境因素对于作物的生长,进而增加了垦殖的可行性程度。通过作用于垦殖主体、垦殖客体,间接驱动土地垦殖,成为垦殖的加速因素。9)除个别市(县)内有山地、丘陵、河曲等微地形的限制,其余市(县)垦殖率均达到70%,根据历史经验,研究区垦殖率已趋于稳定阶段,因此三江平原北部担负的保障粮食安全等政策的落实、社会和谐稳定等社会责任、区域经济发展等区域战略定位,以及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成功转型,使其必须从通过土地垦殖以扩张耕地等外延式发展,转型至增加耕地质量、引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等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