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考察壬辰倭乱时期朝鲜全罗道地区义兵的活动和全罗道地区的社会状况,分析了战争不同时期全罗道义兵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所具有的性质,并探讨了全罗道在战争各时期的社会概况以及战争给全罗道地区带来的影响,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动态,指出了论文内容的创新之处。正文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壬辰倭乱爆发前的东亚局势,分析了16世纪中后期朝鲜、中国明朝和日本的国内情况,以及三国之间所呈现的关系态势,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内容的前提背景。第二部分为壬辰倭乱初期全罗道的社会状况与义兵运动的兴起,阐述了壬辰倭乱爆发后日军对朝鲜的全面入侵以及对全罗道地区进攻的失败。在战争突然爆发、朝鲜官军溃败以及朝鲜半壁江山失陷和仅有全罗一道幸免的情况下,全罗道地区组织了勤王军北上,然而面对北上勤王军的失败和溃散,由此引发了全罗道地区义兵的兴起。这种义兵运动首先由儒生们倡议发起,他们在各道张贴檄文,号召民众奋起勤王救国,其中古阜、全州儒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后在全罗道各地以在地有名望者为中心组成了多支义兵队伍,如高敬命、金千镒、崔庆会等领导的义兵队伍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这些义兵队伍的兵源、军粮以及军械等都依靠自己募集,在本章节中也分析了义兵的兴起背景以及成军形式和规模。第三部分为壬辰倭乱初期义兵运动的发展,主要以全罗道地区金千镒、高敬命和崔庆会领导的义兵为重点,分析了各支义兵的起兵经过、组成形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战果。金千镒领导的义兵队伍最早举义起兵,并迅速集结从全罗道出发北上勤王,在为收复京畿地区而展开的斗争中,金千镒领导的义军以江华岛为根据地同入侵日军进行战斗,同时还配合明军进行了收复汉城的战斗,凝聚了涣散的人心。当日军进攻连接庆尚道和全罗道的门户晋州之时,金千镒领导义兵坚守晋州,展开了第二次晋州防卫战,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顽强战斗,最终以身殉国。高敬命则在潭阳会盟后被推举为义兵将领,组织了全罗道最大规模的义兵队伍,此后北上辗转砺山等地打击日军,在得知日军将进犯全州的消息后,高敬命遂放弃北上计划,转而坚守国家之根本的全罗道地区。为阻止日军对全州的入侵,高敬命率义兵驻守在锦山城外,同日军展开激战,但由于官军的溃败以及兵力的悬殊,高敬命亦在锦山城战斗中战死。高敬命领导义兵进行的锦山城战斗不仅有效牵制了日军对全州的进犯,同时也激励了全罗道地区义兵运动的再次兴起,崔庆会领导的义兵就是在高敬命所属义兵在锦山城战斗失败后兴起的。崔庆会领导的义兵被称为全罗右义兵,与任启英领导的全罗左义兵形成犄角之势展开了对日军的进攻。他们在岭南地区展开赴援活动,不仅沉重打击了驻屯在晋州、星州、开宁等地的日军,同时也保卫了全罗道地区的安危。第二次晋州战斗开始后,崔庆会领兵与金千镒的义兵队伍会合,坚守晋州城,最终英勇战死。第二次晋州城战斗后,全罗道义兵逐渐统属于金德龄麾下,但随着战局的变化,全罗道义兵的活动此后逐渐转入低潮。第四部分为壬辰倭乱后期全罗道义兵的活动与战争对全罗道地区的影响,阐述了丁酉再乱开始后,全罗道地区成为日军的首攻目标,使得这一时期的义兵运动难以大规模开展,而只能以小规模形式进行,主要是利用山间要塞或沿海等有利地势展开防守战,其中心地主要在南原、求礼地区,而重要的战役则有石柱关战斗等,对阻止日军对全罗道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以及唤起人们的斗志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作为战争时期复国之根本的全罗道地区,在整个战争期间也蒙受沉重的战争负担和兵火蹂躏,兵源征发和军粮的供给成为全罗道地区民众难以承受的负担,加上饥馑与瘟疫也使全罗道的困弊更是雪上加霜。论文最后部分为结论,指出了全罗道义兵在战争初期和后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全罗道义兵与其他诸道义兵的不同之处,以及战争给全罗道地区带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