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社会网络和制度供给: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研究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照,近年已逐渐成为国内理论界和政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对安徽省郎溪县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为基础,研究和分析农民工城市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 运用理性选择和城市认同的理论视角讨论城市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认同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工城市认同的因素有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会网络、制度供给等社会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重要方面。随着农民工对城市认同的加深,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会得到加强,其中的逻辑如下:农民工城市认同程度高,对城市的感情联系比较紧密,对城市比较有归属感、支持感、认同感,这样农民工就有在城市长期居住下去的意愿,也因此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会得到加强;如果农民工对城市文化不认同,那么产生的“文化休克”型精神障碍会对农民工城市适应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分析社会网络和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关系,影响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因素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个人的、文化的和结构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因素可视为社会网络动态过程的限制与促进因素。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对城市适应的影响按照如下线索进行: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经历重构社会网络的过程,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逐渐以友缘和业缘为主的社会网络转变。在与重构的社会网络互动中,农民工的观念和行为逐步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社会中,这样有利于适应城市生活;农民工如果仅局限在亲缘和地缘关系,则不能适应城市社会交往的模式,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长期以来一个社会两种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城乡居民实行两种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待遇、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制度,制度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主要因素。这种制度供给不足表现在社区的角色模糊、工厂工地的社会化功能弱和不完善的农民工相关组织。其原因在于:把并非为农业而制定的分析方法、立法措施和行政政策运用于农业,这种对农民的虚无化,导致有关农民工的制度空缺或者不当;有的制度本身模糊没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这些导致目前有益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制度缺乏。制度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文化惯性和惰性。很多人认为,农民应当养活城市,很多对城市居民的制度供给似乎都具有某种意义而且公平合理,而对农民工却像一种施舍。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对农民工的制度创建。因此,当前的农民工制度急需进行新的有效的制度安排,这安排主要是通过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实现。 从农民工这个个体层面对于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的“国家-社会-农民工”关系做分析和透视,从实证的角度证明国家、社会、农民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他文献
组织信任问题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信任是组织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关系到组织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其发展离不开农民的信任。然而目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迅猛发展,农业技术显著革新,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从农村向城市、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了我国特殊的农民工劳动群体。同时,随着城
在现代社会,职业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不仅与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还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对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下的国有企业而言,人员分流过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网的阶层构成模式,以及影响各阶层跨阶层重要问题讨论关系形成之因素,并且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跨阶层界限的重要问题讨论关系是否存在;(2)如果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消费阶层结构性差异的深刻剖析,厘清社会分层对于教育消费产生的多维影响,并藉此寻求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现实途径。  本文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