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研究主要调查研究普通话儿童言语中早期名词短语指称和非指称使用,旨在探索儿童语言获得中名词短语的形式和其语义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五大部分进行阐析:第一章是引言。首先简要地介绍指称性在人类认知和语言领域中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前人在研究印欧语系和汉语儿童指称系统的获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分歧。例如: Brown在197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就能很好地区分由冠词所体现的这组语义概念:实指和虚指。然而,以karmiloff-Smith (1979)为代表的实验研究表明,法语儿童直到八岁,才能完全地掌握实指和虚指的语义区分。关于汉语方面的研究,Min在1994年对五个来自北京的说普通话儿童的指称表达法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Brown (1973)的发现。第二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背景,以便为后面的数据分析构建起一致的理论框架。它包括与指称性相关的重要概念,像指称表达法的概念,实指和虚指的概念,以及定指和不定指的概念。接着以陈平(1987)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对汉语指称系统的特点进行概括性地描述。最后,对前人针对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指称系统的研究发现做回顾和总结。虽然前人的研究为语言获得领域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目前的研究的意义。第三章,扼要地介绍本研究的方法论,包括研究对象,数据的收集和记录等方面。本研究语料主要截取每个儿童从1岁5个月左右到2岁2个月左右的34个影音文件。每个影音文件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在分析时,影音文件中儿童使用名词短语的语境,所伴随的手势或动作以及大人的回应都做了仔细地观察和记录。基于以上的记录和分析,本文得出了一套如何判断论元和谓语以及实指和虚指的适用标准。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此研究的重要发现。通过对这两名普通话儿童言语早期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发展顺序,它们和动词的相对位置以及名词短语指称和非指称的使用的详细地描述分析,本研究最后得出,普通话儿童很早(在2岁2个月左右)就对指称和非指称这个语义区别如何反映在名词短语的形式,有了初步地掌握。同时,这两名普通话儿童在2岁2个月左右已初步表现出对语序的敏感性。由此,可以看出,儿童从句法获得的最早阶段,他们的言语中名词短语的发展存在着某种形式和语义功能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