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提高的途径之一。但随着密度的增加,根-冠个体间竞争加剧,根-冠结构变差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深松耕作来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以期达到增密增产的效果,是我国玉米生产中寻求产量突破的关键措施之一。针对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再增密条件下出现早衰倒伏严重、玉米增产增密潜力难以发挥的瓶颈问题,探索影响增密度所带来负面因子,为本试验设计的出发点,本研究采用深松和传统浅旋耕措施,在不同种植密度梯度下,通过对不同耐密类型高产春玉米品种根系特征-冠层生理特性-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对种植密度变化及深松措施的响应特征分析,阐明高产春玉米品种耐密性对深松再增密响应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耐密性高产春玉米品种地下部各土层根系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均减低;地上部群体内各层的透光率、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和穗粒数、千粒重等均显著降低。耐密性强的品种最大降低幅度出现的种植密度均高于耐密性弱的品种,且相邻密度间的下降幅度小于弱耐密性品种。(2)深松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0~50cm土层处的土壤容重;增加了0~6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在各生育时期,深松耕作土壤中的含水量分别平均增加55.44%、18.68%、9.32%。(3)深松减弱了上层根系拥挤效应,增强了根系的下扎能力。深松后各品种0~20cm土层的根干重、根长及根表面积分配比例减小,但20~80cm土层的根系分配比例增加;深松提高了各品种相应密度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的穗位层透光率和底层透光率,缓解了增密后不同耐密品种穗位层和底层透光率相邻密度间的下降幅度,且透光率出现下降幅度最大时种植密度相较于浅旋增加了1.5万株/hm~2,同时,缓解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耐密品种群体LAI衰减幅度,缓解了不同耐密性品种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下降幅度,并使下降幅度最大的种植密度增加。(4)深松均能提高不同耐密性品种尤其是强耐密性品种的增密增产潜力,较于浅旋耕作,JK968、XD20、DH618、LM33最佳种植密度分别增加了1.16万株/hm~2、1.37万株/hm~2、1.14万株/hm~2、1.31万株/hm~2,增产10.17%、9.83%、15.38%、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