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山地区域高强度的城市化、山地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生态敏感区进入城市发展的范围,而这些生态敏感区对外界利用反应敏感、稳定性差,在人为的挟促下易于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些区域如果利用方式不当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对这些生态敏感区进行保护和适度利用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引证、实例分析和融贯综合的的研究方法,从生态敏感区的概念内涵解读出发,梳理生态敏感区的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分析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服务功能等相关理论与生态敏感区的理论联系,从而建立起对生态敏感区更加全面立体的认知;然后本文剖析了生态敏感区的多种分类方式,指出城市生态敏感区的常见类型,探讨了生态敏感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之后本文对山地城市生态敏感的原因、山地城市生态敏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本文针对山地生态系统特性展开研究的敏感区分类方式,并从敏感区当前的生态环境与规划思路两方面分析了山地城市敏感区存在的问题;随后本文提出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总体策略,并分别对山地城市的三种典型生态敏感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其敏感的作用机制,结合相关规划案例提供的经验,探讨山地环境的不同敏感状态下的规划适应方法;最后本文选取典型的山地城市云南省泸水市作为案例,应用基于地段生态特殊性与生态敏感作用机制的分析方法,提出生态适应、发展适宜的规划策略;结尾本文尝试对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规划策略进行工作思路方法上的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规划管理工作和对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思路。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果:一,生态敏感区的概念是泛指对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反应敏感、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在人为或自然因素多重胁迫下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发展、且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其负面效应不易得到有效遏制的区域。相关理论方面,生态敏感区为环境敏感区理论中的一个类型;生态敏感区面对破坏若保护不当可能发展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状态与生态系统平衡有关,生态敏感的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稳定性;生态敏感区规划的重要目的是保护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而生态敏感区可以通过采用生态敏感性分析、本体——缓冲区分析的方法进行基于等级、功能或综合等级与功能的类型划分。二,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由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因素,形成了复杂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敏感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本文考虑规划学科关注空间的特性并以地形为主导因素对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进行分类,典型的有山坡地、沟谷地、滨水区三大类型。这些生态敏感区存在地域环境特色被抹杀、环境安全受威胁、原生生态系统被肢解、复合生态服务功能被单一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规划思路上应关注规划目标单一、基本环境单元被割裂、忽视生态系统动态性、被动防卫难以在边缘区实施、控制要素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三,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总体策略是,在规划理念上贯彻适应自然过程的规划思路,在规划逻辑上遵循区域分异的逻辑,在规划布局上以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纲领,在规划功能上应保护和发挥山地生态系统的多元服务功能。这些策略具体到山坡地、沟谷地和滨水区三大类型中又有一定深化和适应性调整。四,泸水市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情况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敏感特征:高山峡谷地貌与气候条件形成不同海拨和区位的多样化生境,水土流失严重、地质条件约束性突出使区域生态敏感度较高,伴随经济增长、城市化推进的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规划策略方面,主要以沟谷地、滨水区为生态廊道,联系怒江水体、自然保护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林地等重要生态斑块,并以不同坡度的山坡地为基质,构建泸水市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在中心城区山坡地上强调维护山地坡面景观特征、顺应地形设计道路和建筑形态、规划山地公园;在中心城区沟谷地中强调土地平整、人车通行、防治水土流失;在中心城区滨江地区强调防洪设计、自然岸线、自然生境、景观亲水、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