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教育心理机制研究现状与特点,采取文献分析,心理历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研究方法进行学说阐释分析,建构当代儒家道德价值和品质特征体系;运用教育学与道德心理学方法探索道德教育心理机制,提出现阶段儒家道德品质培养途径和方法。 本文论及基于五四时期,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于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认识的再认识;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再认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述先秦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理想君子人格”特征建构,教育过程和道德主体自身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担当的积极取向。 本文认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机制体现在遵循道德发展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教育四过程,道德自律与他律并重,通过自我“修齐”的“内修”和“王道政治”的“外展”两条途径的道德教育,促进以“仁、义、礼、智、信、和”为主要特征的儒家道德人格全面发展。两条途径均注重激发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强调示范作用和对道德目标价值的认同与道德实践。同时前者注重道德意志培养、榜样自主学习和情感丰富发展,后者强调道德榜样示范、生活实践和社会遗传。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体现了自身的生命力,借鉴了同时期道、墨、法家思想,经过汉代被尊为国教、宋明理学的承接与强化、新儒家学说的推动而得到发展。面对当今道德教育需求,其思想的发展要建构自新,努力实现自身道德教育理论科学化与本土化建构,教育过程理智化与情感化互补促进;道德价值建构呈现以儒家精神性为主导兼具道家自然性、墨家平等性和法家制度性多元融合特征并吸收西方“公共善”的价值思想,体现人格独立性与共同性价值并存。当代儒家道德人格主体结构应以“仁”德为起点和核心,发展“义、礼、智、信”品德,实现和谐发展的“和”的品德;补充性品德特征包括廉、兼、宽、乐、静、恭、惠、勇等。 在现阶段的道德教育中,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心理机制应加以当代建构,开展家庭教养、自我内化、生活感化和行为强化等个体道德教育,把先秦儒家道德品质体系内化成为个体自身道德认识、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形成促进品德发展的个体教育机制。同时,发挥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教育环体作用,提升教师和政府、社会组织机构的教育主体作用,抓好环境优化和制度建设是构建当代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社会心理机制的必由之路。探索自我教导和社会教化紧密结合的道德发展自主调节的协同教育机制,增强两者的协调性。由此,促进“健全公民人格”的道德培养,使个体和社会道德发展循序渐进,全体公民道德水平螺旋上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走向整体和谐,实现“大同社会”的道德理想。上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走向整体和谐,实现“大同社会”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