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群体称呼语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jo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作为思想观念改变很大的一代,他们的言语交际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一群体使用称呼语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结合语境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对“80后”群体在社会称呼语使用上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  本文调查的范围是安徽省部分“80后”群体,主要包括研究生、大学生以及部分社会在职人员。  通过对他们的调查研究,我们从共时角度得出了“80后”群体社会称呼语的使用特点:(一)传承性。继承了传统的称呼方式,如类亲属称呼、姓名称呼、职衔称呼、通用称呼、零称呼等,遵守了这几类称呼方式的基本用法;(二)发展性。对以上几类称呼方式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发展和创新,如类亲属称呼使用范围变小,零称呼使用范围变广,姓名称呼和职衔称呼的超常规运用以及通用称呼的灵活使用等,都展现了“80后”这一群体独有的语言风貌;(三)性别差异性。在不同的社会称呼语的使用中,男性与女性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如在某些称呼语的超常规使用中,女性比男性更为谨慎、敏感,在零称呼的使用上,女性比男性使用频率更高等。  此外,为了与“80后”群体比较,我们还对“80前”群体以及“90后”群体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别总结出“80前”群体与“90后”群体的社会称呼语使用特点,从历时角度比较出“80后”群体与这两类群体的差异,进一步凸显出“80后”群体称呼语使用特点。  最后,本文从传统认知、仪表认知、语境认知、性别认知以及心理距离认知等五个方面揭示出了“80后”群体使用称呼语特点的形成原因。“80后”群体这种话语建构的社会认知心理,为研究者对今后称呼语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其他文献
作品点评党梦梦的这幅作品《花影留春红》,用笔工整、细腻、严谨。设色沉着、明快、高雅,色调和谐统一,具有浓浓的审美意趣。工笔花鸟画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
贾平凹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登上文坛以来,一直以旺盛的创作力和多变的风格著称。早期创作多以中短篇小说为主,进入80年代中后期,作家开始将创作重心转移到长篇小说上。从198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几乎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本文以《论语》为中心,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出发,结合“仁”和
不是所有病都能贴  “三九贴”即采用具有辛散温通作用的天然中草药制成膏药,贴敷在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促进血脉运行、疏通经络,可起到清宣肺气、健脾益肾、止咳平喘、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以降低来年再患病的几率。  临床实践证明,“三九贴”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最好,这是因为呼吸系统最易感受寒凉之邪,而穴位贴敷所用的温通辛散药物,通过穴位贴敷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扶正祛邪。具体包括儿童和成人
本文将从叙事语言、叙述手法、叙事情节、叙事风格四个方面切入王小波的小说,探讨其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的继承,以及对传统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的包容。  本文
本论文以钱起诗歌为研究对象,拟对钱起诗歌研究的一些空白和薄弱领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再现钱起诗歌的完整面貌,并以此丰富和深化钱起研究。  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人们对现代汉语诗歌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诗歌语言、诗歌主题内容的分析上,对一些非语言形式,特别是诗歌形貌部分的关注不够。即使有对诗歌形貌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