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渴病是中医常见的疾病名,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为典型症状[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第三大健康杀手[2]。因中医消渴病范畴包含糖尿病,本文从消渴病之发展史,来探讨中医对消渴病之认识。中医为一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整体医学。以生命之整体为动力。对消渴的认识,首先是对消渴病名、病因病机之认识,及中医对消渴病之治疗。《内经》中“消”与“渴”都是中医症候名,所以“消渴”即以两种证候合而为名,并提示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 古人对消渴病诊断经验之累积,发现了消渴病患者尿甜之特点,是近代医家张锡纯(1860~1933)于《医学终中参西录》中,转载《圣济总录》关于消渴病尿甜之论述,“渴而饮水多,小便中有脂,似麸而甘。”又“每发即小便至甜”[3]。明确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3]张锡纯,此与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加拿大人,Dr.Charles Herbert Best(1899~1978)发现胰脏的激素,胰岛素用于糖尿病之治疗之年代相仿。张锡纯首提脾(胰)病变,大胆推测,其对消渴病尿甜研究之深刻,或可能较1923年更早。 对病因之认识分为五类,主要是饮食不节,蕴热伤阴;禀赋不足,五脏虚衰;情志忧郁,过而伤身;劳逸内伤,房劳伤肾;燥湿二气,六淫之赅。对病机的认识传统主流是以阴虚燥热为主,现代中医将其总结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基本病机。惟对病机的认识,各有所本,论治也基于不同之认识而辨证。而阴虚燥热为消渴病之传统主流病机,现代则视为消渴病过程中之证候及分型之名称,随病情之恶化,即会进入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分型过程。痰瘀内生,则为消渴病中之病理产物,但此病理产物会加重消渴病之引发,及并发症之加重,与消渴病之发生发展可互为因果。 病机分析应注意其“共性”,即除以脏腑结构系统,生理功能,基础物质的存在状态,运动方式为依据。注意结构系统与生理功能地整体联系,五脏之间之协同关系,五脏与基础物质之间的关系,基础物质之间之转化关系,脏腑功能与基础物质之升降出入,及五脏六腑宜通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分析。以免因疾病之发展期漫长,使得整体之病机分析,沦为分期、分型之证候分析;进而见树不见林,而忽视其病机之共性;故易经有“深机而神”。 阴虚燥热与痰瘀内生,一为消渴病过程中证候及分型之名称;另一为病理产物名称,此痰瘀湿浊又可成为加重消渴病及其并发症之病机,可称为病理病机或二次病机;惟二者都不是消渴病之核心病机。消渴病之核心病机为中焦脾胃运化无权之“精微不正化”,首发部位在中焦,脾先受之,及胃;如脾胃受病,则肝、肺、心、肾皆受累,故五脏皆受病,只是轻重不同。 对病机的认识,虽各有所本,论治也基于不同之认识而辨证,历代中医为后世遗留了宝贵的经验。19世纪,中西医经过碰撞,医家对消渴病病机亦有不同之看法。现代医家对病机之认识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称为病机。病机学则是研究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探索疾病发生后,其发展、变化的原理与规则,亦即阐释疾病过程中因果关系的科学。而传统中医病机定义,较接近证候。 最后,以各医家之贡献为基础,以五脏六腑皆通,基础物质才能正常环流,成为脏腑功能活动能源。提出以消渴病,因时间漫长,予以分期,并提出以复合病机观念为基准之,消渴病核心病机;唯中焦脾胃运化无权,“精微不正化”病机为消渴病之核心病机,首发部位在中焦,脾先受之,及胃;如脾胃受病,以黄元御“中气四维”论,脾胃升降失常,则肝、肺、心、及肾皆受累,故五脏皆受病,只是轻重不同。此核心病机与“周易”最为竞合,注重病机之共性,与其主要受损之脏腑,及受牵累之脏腑,共同形成之消渴病核心病机。展望中医在新时代中,能在消渴病之研究及治疗中发挥更大之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