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SiC材料的磨削加工表面层质量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chy3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的需求日益显现。碳化硅陶瓷作为第三代空间反射镜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刚度大、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好等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在空间光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中反应烧结碳化硅(Reaction Bonded Silicon Carbide, RB-SiC)具有可制备复杂结构镜体的优点,已开始用于制备空间光学反射镜。目前普遍采用金刚石砂轮磨削方法加工陶瓷材料,磨削加工不可避免地会在工件表面引入微裂纹、微破碎等损伤。反应烧结碳化硅是由SiC和Si构成的两相材料,其损伤机理不同于其他陶瓷材料,研究磨削加工RB-SiC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和有效的评估加工参数对磨削质量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利用单颗粒金刚石划痕试验研究RB-SiC材料在单颗金刚石磨粒作用下的材料变形机制,通过磨削试验研究了两相材料的磨削表面层损伤特征,分析了磨削材料去除机理,探索了加工参数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RB-SiC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单颗粒金刚石划痕测试试验,研究了材料在单颗磨粒作用下的微观变形和损伤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轴向加载条件的不同,RB-SiC材料会发生如下的变形过程:微观塑性变形、微裂纹、微破碎和大面积破碎。(2)对RB-SiC材料进行磨削试验,分别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截面显微观测法对磨削后的表面形貌和亚表面损伤进行检测,分析了RB-SiC磨削的材料去除机制及表面层质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磨削加工时,RB-SiC材料去除以脆性断裂模式为主,大颗粒SiC材料去除的主要机制是横向裂纹扩展至表面或微裂纹相交形成的材料剥落,SiC小颗粒与Si混合相内材料去除的主要机制是大量密集的短小横向裂纹扩展至表面或相交形成的微破碎。(3)对RB-SiC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磨削试验,分别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损伤深度随磨削深度、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三个工艺参数改变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损伤深度随工艺参数改变而变化的趋势一致,当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增大、主轴转速减小时,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损伤深度增大。
其他文献
多头蜗杆加工专用机床的进给系统传动齿轮设计在机械制造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齿轮传动是靠齿与齿的啮合进行工作的,轮齿是齿轮直接参与工作的部分,所以齿轮的失效主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关于不确定理论中的直接测量量的A类、B类标准不确定度和合成不确定度以及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的通常表示方法,随后推算出了几个基本物理实
查询推荐是指根据用户的输入提供若干替代的查询,用户使用推荐的查询去检索,得到更多符合需求的信息.利用基于位置的关键词查询推荐所提供的替代关键词能够检索到在用户查询
我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意味着我国政府对公约中条款的认可。两个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
高熵合金是目前发展起来的含有五种以上主要元素且呈现出FCC和BCC结构的固溶体相合金,其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较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能以及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采用超声降解和醋酸酐法联合处理海带多糖,制备得到乙酰化降解海带多糖,并对其化学组成、理化性质、抗氧化性能及吸湿/保湿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醋酸酐法成功将乙酰基团引
Al-Zn-Mg-Cu系铝合金因其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韧性和良好的腐蚀性能、加工性能以及优良的焊接性能,使其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国家的军事、经济中的地位
Mg2Si作为Al–Mg–Si合金中的强化相,其形态、大小及分布对合金的力学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合金进行变质处理因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并且可以有效的改善Mg2Si形貌而受到
教学质量有别于产品质量,其内涵需要在多层面进行认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以作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应突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一理念,明确教学
<正>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也是专制主义君主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时代,象蜗牛般迟滞的封建经济、高度强化的封建政治,窒息着整个社会机体,使之成为一具“在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