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力结构反映社区内政治参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城市社区的权力结构决定城市社区政治的发展方向和公共事务的运行效果。城市社区的权力构成主体较为多元,既包括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党组织、行政机关,也包括象征社会权力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团体和社区居民。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权力结构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不断调整与转型,经历了单位制与街居制并存、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独大、新兴权力主体兴起等三个阶段。本文梳理法律、法规,梳理政党组织、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社区居民等治理主体的权力来源及其相互关系。基于权力、城镇化和公共服务的理论视角,提出影响我国城市社区权力结构转型的主要因素,即权力主体本身对资源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城镇化对社区权力结构的冲击和公共服务对社区权力关系的强化。权力主体对资源的支配能力是社区权力结构的基础变量;城镇化改变原有的旧权力秩序,形成了精英模式、合作者模式和多元模式等多种社区权力结构;公共服务强化了对社区内部权力体系的塑造和依赖。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实证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某高档封闭社区、某单位社区和某村改居社区为个案,运用参与观察法、半结构化访谈法和资料收集法进行实地调研。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其权力结构有所差别。不同的城市社区在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运行上,展示出不同的权力主导者和参与者。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上。在描述性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炼我国社区权力结构转型的四大困境:国家权力对社会空间过度控制和挤占;社会组织缺乏影响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和对抗国家权力的行动权;过度依赖社区精英及其所控制的权力资源;社区居民的参与权缺失。为此,我国城市社区权力结构可通过以下路径加以整合和优化:规范国家权力、划清自治组织权力的边界、促进社区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建立权力协调机制;实现社区的分类治理;重视社区文化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