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旅美派”作家哈利勒·纪伯伦,是阿拉伯裔美国作家的奠基者。他在文学作品中致力于建构生命的神圣性,在“神圣”失落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树立“生命神圣”的信仰,建构“爱、美与生命”的宗教。既继承阿拉伯文化遗产,又熟谙西方文化,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特征鲜明的三个时期:积淀期(早期阿拉伯语文学创作)、初创期(双语文学创作)、高潮期(英语文学创作)。三个时期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形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采用诗歌这种具有极强的“对话”特点的体裁形式,还是对于“圣经文体”的推崇,都体现了纪伯伦建立自身文本神圣性的自觉努力。而纪伯伦文学作品中的“先知”形象之所以能够得到东西方世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同,除了形式上所表现出的神圣性以外,还因为这一“先知”形象蕴涵着独特的哲学内涵。读者能够从纪伯伦的文学作品中受到教益、得到启发,让灵魂得到安慰和洗礼,从中感受到“先知”一样的情怀。无论是民族的先知、叛逆的先知还是普世的先知,“爱、美与生命”一直都是这位天才诗人所致力于向世人传达的哲学,在纪伯伦的文学作品中,“爱、美与生命”被视为这个世界永恒的力量和存在的根据,是实现救赎的根本,是最至高至伟的心灵力量,是生命的本质和永恒追求。纪伯伦文学作品中“先知”形象的哲学内涵是“先知”形象的灵魂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