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徐半梅是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知名的戏剧活动家。他对早期话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戏剧观与时人相比显得比较独特。他对戏剧演出、戏剧文本、戏剧理论及对戏剧观众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创作的大量戏剧剧本都显著地体现出其戏剧观念的大胆实践。自1909年始至1942年间,他翻译并编撰了诸多戏剧剧本。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既能够看到趋近世界最前沿戏剧的迹象,也能够看到他作为“兴味派”,而具有强烈的民众意识,对中国当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半梅是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知名的戏剧活动家。他对早期话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戏剧观与时人相比显得比较独特。他对戏剧演出、戏剧文本、戏剧理论及对戏剧观众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创作的大量戏剧剧本都显著地体现出其戏剧观念的大胆实践。自1909年始至1942年间,他翻译并编撰了诸多戏剧剧本。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既能够看到趋近世界最前沿戏剧的迹象,也能够看到他作为“兴味派”,而具有强烈的民众意识,对中国当时各类民众生活的关切;在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夹击下,他还试图将戏剧与其他艺术门类如小说、影戏进行结合的大胆实验。本论文通过考察他的人生历程,并努力通过搜集补充一些以往研究中缺失的史料文献,尝试探寻其戏剧观念的生成及其原因。第一章将对他的人生历程及重要事件进行梳理。首先认为,他的主要职业是教师,他作为非职业的戏剧家参与到戏剧活动,受到自身教育工作的影响,他尝试将戏剧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可行的手段,达成教育启蒙之目的。其次,他深深受到了日本新派剧和A.D.C外国业余演剧剧团的影响,他曾去日本留学,为了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他学习戏剧。这成为了他日后与戏剧活动中之间的微妙联系的开始。再者,他在多次戏剧活动中,与陆镜若、郑正秋等人接触,有着相似点与共同影响;最后,他的繁杂的笔名是研究的难点但同时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些笔名代指了他的多重领域身份,指涉了创作者的自我意识。第二章将梳理徐半梅发表提到的跟戏剧,或者是“文艺”相关的评论与论述,从中概括提炼出他的戏剧观。文章认为,他因为受到日本新剧派演剧的写实主义理念以及早期A.D.C剧团在中国演剧的影响,他在戏剧创作真切地描述市民的生活,体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倾向及对人物内心进行塑造的戏剧创作观念;他强调戏剧文本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戏剧文本创作中如“性、情、业”等创作经验谈、强调分幕在戏剧结构和演出中的作用,提倡戏剧的民众性与民众演剧,以及他在戏剧、小说、影戏三者进行着跨媒介实践。这些戏剧观念与前沿的实践对早期话剧的发展和走向成熟具有重大意义。徐半梅的戏剧创作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09至1921年为早期,1922年至1930年为中期,1935年至1942年为晚期。本文通过对其三个时期戏剧作品的深入分析,试图既勾画他在不同时期戏剧创作的不同风貌,又揭示其戏剧创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质。本文认为,徐半梅的早期话剧创作有着极为鲜明的混杂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译编剧本身的特质,即译编、编译与原创剧的界限不够清晰。在这些译剧中,本论文将努力通过比较其译剧与原剧的差异,发掘其译剧的编创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戏剧类型的多样性混杂,即悲剧、喜剧、趣剧等不同性质类型,家庭剧、工厂剧、少年剧等不同题材类型均有较多尝试。在这些话剧中,由于他有时候会可以创作部分滑稽作品以迎合观众的趣味,导致这些剧作水平低下,从而给人一种误解,以致于遮蔽了他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的真正价值。徐半梅的中期喜剧创作倾向于对时兴潮流的调侃。与同时代崛起的新剧作家相比,他已经逐渐呈现出落后于时代的趋势。但是他这时期大胆探索戏剧与不同媒介之间的联合,他这时期的戏剧创作在戏剧形态的探索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他的晚期戏剧据目前的史料来看现存数量较少,而从其作品来看,剧作内容平不足奇,大都是沿袭早期的一些或新奇、或旖旎的言情故事作为题材,思想格调不高,已经严重偏离了那时代戏剧发展的主流。本论文认为,徐半梅的剧作价值是多方面的。他在戏剧领域的多种尝试,他的剧作中的混杂性、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戏剧意识,对不同艺术媒介的认识与联合的本体性探求,都反映出徐半梅戏剧观念的独特性以及其戏剧实践的重大价值。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单纯从物质层面进行改造无法实现,必须要从意识形态的改造上入手,回归到物质层面的建设,再促进意识形态的升华。生态伦理观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准备。本文以分析生态伦理理论为切入点,梳理并阐述了国内外生态伦理的理论观点,指出目前国外生态伦理研究中“重理论、
刑民交叉案件的概念在我国的法律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其主要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引发法律事实的牵连与竞合,从而导致刑民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互相牵连和竞合的案件。当下,刑民交叉案件数量日益增多,相关的审判争议频繁出现,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活动涉及刑事犯罪的情形愈发普遍,刑民交叉案件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多样,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导致司法实践中争议频发。另一方面,刑民交叉案件在实践中
近年来,出口贸易持续为中国外贸的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出口贸易额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比重稳居世界前列。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会直接影响其出口绩效。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正式制度对企业出口的影响,鲜有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与企业出口绩效的关系。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长期所形成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的情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
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底层的艰难生活,以及凤阳地区人民的生存期盼等维度,阐释了凤阳花鼓的起源、发展,及其独特的形式、内容和文化特征。着眼于新的传播环境和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播任务,从凤阳花鼓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凤阳花鼓文化的传播意义出发,对凤阳花鼓文化的传播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密切结合凤阳地区的文化环境,以及当前新媒体和新文化形式对凤阳花鼓文化的冲击,剖析了凤阳花鼓文化在新的传播语境
捷克对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诞生了弗兰兹·卡夫卡、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等世界级文学大师,诞生了贝德里赫·斯美塔那等音乐巨匠,诞生了轰轰烈烈的“捷克新浪潮”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中,伊日·门泽尔(JiríMenzel,1938-2020)被看作是与米洛斯·福尔曼、维拉·齐蒂诺娃比肩的“捷克新浪潮”电影大师,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97年3月,由于对捷克电影的
近年来,武侯祠“游喜神方”仿古祭祀活动受到成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正月初一“出南门,拜忠义,游喜神方”成为成都人民每年必不可少的新年民俗活动。明清以来,关于喜神的民俗活动一直受到成都人民的喜爱,游喜神方作为新年民俗活动在民间广为流传。几百年来,喜神被人们认为是吉祥如意之神,能够给人带来吉祥、欢乐,助人增长智慧,保佑人们金榜题名、财源广进、官运亨通、家庭幸福美满。喜神信仰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追求幸福生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尤其在当前新冠疫情爆发等特殊时期,更彰显其关键。但当前粮食产量及库存量过高的背后是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国内粮食消费市场被挤压、储备财政压力过大;而耕地质量等级不断下降将威胁着我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致粮食生产后续增长缺乏动力。现阶段充裕的粮食库存和有利的政策环境为我国推进“藏粮于地”战略提供了良好契机。
近年来,短视频领域快速发展,媒介形态从图文形式为主转向短视频为主,短视频逐渐成为热点事件舆情发酵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平台成为新的舆论场。教育作为民生所系,教育舆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短视频的助推之下,教育舆情传播特点发生变化,同时教育舆情引导也面临着新挑战。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教育舆情现状,剖析当前教育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引
近年来,个人贷款业务成为银行低风险贷款业务的重中之重,以G银行C支行为例,其个人贷款余额占贷款总余额的73%。个人贷款业务市场竞争激烈,各银行不断强调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市场占比、扩大市场份额,内部管理逐渐弱化,但伴随着个人贷款体量的不断增加,“重营销、轻管理”的结果不断显现,低风险业务并不意味着无风险,其个人贷款不良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是个人贷款业务的中流砥柱,其具有贷款年限长
期权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的功能。然而对于期权的定价问题,Black-Schole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需依赖于多种假设,一旦实践中假设不成立,则模型的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考虑更多的制约因素,学者们对定价模型也做了相应的优化升级,但仍无法有效反映出标的资产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特性。本文对沪深300指数期权进行定价研究,为克服参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期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