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集文字、语音、图像为一体的多模态交流受到人们的青睐,多模态话语分析也因此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语篇,而对动态语篇的研究较少,并且已有的动态语篇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广告或者剧情电影语篇,甚少涉及到纪录片。因此,本研究选取2016年开播的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为研究对象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华的故事》第一集《祖先》中四个具有各类多模态特征的典型镜头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6)的视觉语法及O’Halloran(2004)的电影语篇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以镜头为单位设计了一个系统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用于研究该纪录片中视觉模态如何动态地构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其次,本文又基于张德禄的模态协同理论探究该纪录片中各模态之间是如何共同作用实现整体意义建构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中华的故事》纪录片中的各种视觉符号资源在镜头中成功建立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再现意义中的叙事再现过程高于概念再现过程,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传达信息,让观看者深切感受到中国的伟大形象。互动意义中的接触主要是提供行为,其目的是给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社会距离主要为近距离,用以拉近观众距离,角度采用水平视角居多,用以传达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平等的社会地位;情态主要采用高情态以突出信息呈现的真实性,其共同作用体现了拍摄者用平等的视角尽量客观地讲述中国故事。构图意义中的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的相互融合帮助建立中国独特鲜明的文化形象。其次,视频中完整准确的意义构建需要通过由连续画面构成的镜头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单个画面,且镜头中每个画面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实现每个镜头三大意义的方法有所不同。最后,视频中存在视觉、听觉、语言三种模态,模态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整体意义建构,然而,并非所有的模态都会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它们在动态语篇的意义构建过程中也是不断变化的,且模态之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遵从一定的互补和非互补关系相互整合,从而实现整体意义建构,增强纪录片表达效果。本文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和电影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建立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验证了该理论对分析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可行性,为他人进行动态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对BBC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从多模态视角进行分析为观看者提供了新的观赏角度,也有助于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此纪录片所建构和传播的中国形象,解读我国在他国视域中的形象地位,继而反观自身,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我国形象建构提供依据和讨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