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与热衰退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动器是汽车行驶中涉及安全的关键部件,很大一部分交通事故是由于制动器的热疲劳破坏或热衰退导致制动失效引起的,因此制动器的热力学设计是汽车制动系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难题。对制动器进行热衰退、热疲劳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基于有限元法的温度场数值仿真,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热-结构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以及准确的分析在不同制动工况下因摩擦热引起的瞬态变化的温度场。   本文首先运用三维软件PROE建立气压盘式制动器几何模型,转换成IGS格式后导入到HYPERMESH软件中划分网格。基于摩擦功率法,计算紧急制动工况下随时间和径向位置变化的热流密度函数,运用APDL编程实现热流密度载荷的周向匀减速循环移动,计算拟合制动盘表面、散热筋处对流换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考虑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紧急制动工况下三维瞬态非循环对称有限元模型,分析紧急制动过程中制动盘瞬态温度场在轴向、径向和周向的分布规律。考虑离心载荷的影响,采用热-结构顺序耦合法分析紧急制动工况下,制动盘轴向和径向节点的应力场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制动盘在轴向和径向上温度梯度较大,而在周向上的温度梯度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增大,制动盘温度场趋于轴对称分布。在制动初期,制动盘温升较快,其应力变化也比较快,当盘温趋于均匀分布时,制动盘上相同位置的应力也趋于均匀。最高温度与最大应力产生时刻、位置相同。由于移动热源的热流冲击和对流换热的交替作用,各节点温度曲线表现出锯齿形的波动,随着制动时间的不断增大,波动频率逐渐减小。不均匀的温度场分布导致了不均匀的热应力场,各节点热应力曲线也表现出与温度曲线相类似的波动,表明制动过程中制动盘温度场和应力场存在耦合关系。   其次将制动盘网格和热边界条件简化为循环对称结构,建立循环制动、长下坡制动工况下三维瞬态循环对称有限元模型。考虑散热筋数量、制动盘厚度两种不同制动盘结构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循环制动和长下坡制动过程中制动盘瞬态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最后根据文献资料,拟合出盘式制动器摩擦副摩擦因数温度特性曲线。分析制动过程中摩擦因数变化以及衰退规律,分析长下坡制动过程中摩擦因数衰退对制动效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制动器结构参数下,制动开始时,摩擦因数有所增大,但增幅很小,并在制动的中期基本维持不变。随着制动时间的延长,摩擦因数急剧下降,出现明显的热衰退现象。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端前沿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新媒体技术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领域,如何运用新
三元体系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投入到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前沿研究中。本论文在经典的PTB7:PC71BM二元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分别掺入小分子材料Rubrene以及共轭聚合物材料PDPPBTT作为第三种组分,研究了掺杂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了掺入小分子材料Rubrene的情况。当Rubrene的掺杂比例为1.0 wt%时,所制得的PTB7:Rub
数字化与智媒时代的到来,不仅促进了传统女红工艺及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为女红设计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与更便利的路径.在修复还原女红绣品样貌、系统梳理女红审美元素的
随着上世纪末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生育率降低,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由于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生活和情感上的照料都有所缺失,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岩溶地区修建铁路的需求日益增多。鉴于铁路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技术仍存在很多问题,其注浆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上部路基的服役性能。在兼顾经济利益的
传统的焦距测量存在工作效率低、精度不稳定、对操作者要求较高等缺点。高灵敏度低噪声CCD器件的应用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光学系统焦距的数字化测量成为可能。将图像
超薄过渡金属硫化物,也可以表示为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2D-TMDCs),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层状结构,其层内由两层硫族原子夹持一层过渡金属原子,以共价键的形式构成稳定结构,层间依靠范德瓦耳斯力连接。二维TMDCs具有良好的光学、电学和机械性能,在新型传感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硫化钨(WS_2)薄膜作为TMDCs中的一种,具有与可见光匹配的禁带宽度、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柔性,在光探测器、气体传感器
乘务排班计划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乘务排班计划目前仍以经验编制为主,其经济性、灵活性与优化效果均难以得到保障。高质量的乘务排班计划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