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和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故又称结直肠癌(colo 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高居全球恶性肿瘤第四位,年累及人数超过100万,死亡数超过50万。在欧美发达国家,大肠癌位列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我国是大肠癌发病率相对低的国家,但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由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动物脂肪和高蛋白摄入过多,而食物纤维摄入不足,大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济发达地区上升更为明显,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有报道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已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位列癌症死因的第五位。目前治疗方法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其预后仍不容乐观。大肠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相当大比例的大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多数患者最终死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严重影响疗效及预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共同参与调节的复杂过程,是多因素、多步骤逐渐演变的结果。尽管近年来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恶性肿瘤病死率却未见下降。随着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发展,寻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分子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TM4SF家族在细胞的增殖、融合,肿瘤的生长、迁移及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CD151是TM4SF家族唯一的癌基因,它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细胞的黏附、迁移、半桥粒结构的形成,以及通过囊泡进行整合素的运输等,从而在肿瘤细胞的迁移,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CD151在肿瘤组织中差异性表达,并且与肿瘤的转移和预后正相关。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主要由肿瘤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完成,MMP-7是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是MMPs中唯一由上皮性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的酶,它能降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一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MMP-7还可能通过对肿瘤生长的直接刺激作用和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加速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因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不仅需要血管基底膜的降解,而且需要降解细胞外基质。正常细胞或肿瘤细胞分泌MMP-7时,都以无活性的酶原(proMMP-7)形式存在。proMMP-7能被多种因素激活,CD151的C-末端可与proMMP-7相互作用,在proMMP-7的分泌与在膜表面的激活时起重要的作用,可见CD151是MMPs的重要调控子,它通过调节MMPs促进浸润转移。在人体肺腺癌组织中,CD151和MMP-7可共同表达于癌细胞表面。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可被MMP-7抗体及CD151抗体抑制。Itoh等人用MMP-7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系,发现MMP-7表达高的细胞系在琼脂培养基上呈蟹爪样生长,而MMP-7表达低的细胞系则呈团块样生长。Powell等人报道MMP-7cDNA转染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后,此细胞系获得侵袭能力侵入周围基质。CD151激活MMP-7,通过MMP-7对基质的降解机制,介导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CD151与MMP-7共同作用于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
CD151与大肠癌的关系,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甚少,特别是CD151与MMP-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肠癌中CD151与MMP-7表达情况,及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研究CD15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于MMP-7的相关性,试图从中找到新的有效的判断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标记物,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检测对象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50例,临床资料完整,全部病例术前均无放射治疗、化疗及免疫治疗史。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63.1±13.7岁),结肠癌32例,直肠癌18例。组织学分型:高分化21例,中分化16例,低分化13例,肿瘤临床分期按我国改良法Dukes分期标准:A+B期16例,C期20例,D期14例。浸润肌层24例,累及浆膜(外)26例,有淋巴转移28例,无淋巴转移22例,有远隔转移22例,无远隔转移28例。同期收集内镜下大肠黏膜正常组织石蜡标本20例,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组织或轻度慢性炎症,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0.8±15.4岁)。所有标本常规石蜡切片4um厚,65-70℃烤片1-1.5h。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D151和MMP-7的表达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析癌灶中CD151和MMP-7蛋白表达,探讨二者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三、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等级相关分析(Spearmanrankcorrelationtest)。检验水准为a=0.050。
结果:
一、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
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1/20)和15%(3/20),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39/50)和72%(36/50),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086,P<0.05;X2=18.811,P<0.05)。
二、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无关联(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远隔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直肠癌中CDCD151和MMP-7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rs=0.314,p=0.026)。
结论:
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