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其文学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对儿童问题特别是女性儿童问题的关注而著称。使伯内特跻身本世纪最重要作家之列的作品是《秘密花园》,此书从1911年问世至今再版无数,销售量以千万计,并被收入许多国家的中小学课本,被誉为“儿童文学创作中最伟大的精品之一”。然而绝大多数的文学批评家都是以女性主义或人与自然互惠这些角度来分析这部儿童著作的。本文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切入点,选取不同视角,将“丑小鸭原型”这一概念引入其中。所谓原型批评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并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安徒生的《丑小鸭》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世界各地儿童及成年人的喜爱。如今,平凡的小人物--美丽的梦想--不懈的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已经变为我们讲故事的一个固定模式。“丑小鸭”已经沉淀为一种儿童成长的原型深埋在我们那最初深远的记忆里。《秘密花园》中的小主人公——玛丽,也是一只丑小鸭。她与丑小鸭有着十分类似的出身,也经历了很多相同的坎坷,最终成长为人见人爱的“白天鹅”。本文通过分析玛丽所处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来寻找玛丽变成丑小鸭的真实原因。继而再通过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来探索玛丽及小说中另一只“丑小鸭”——柯林是如何由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最后,本文认为,《秘密花园》的成就在于它不但是对“丑小鸭”原型的简单复制和继承,而是通过“玛丽得到爱——被治愈——给予爱——治愈别人”这样一个玛丽在秘密花园中的成长过程,对传统的“丑小鸭”原型进行了突破和超越。《秘密花园》巧妙地运用了“丑小鸭”的原型,并对其原型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充和变形,打破了传统的丑小鸭只有通过一味地受难才能变成“白天鹅”的套路,强调了人只有寻找爱,接受爱,爱别人才能最终脱胎换骨,完成自我成长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