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文明前进的神圣职责,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将“和谐”的任务落实到高校,构建各子系统协调发展、融洽相处的高校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要注重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是关系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的重大课题。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重任是坚持学校教育以人为本,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理念架构为重点和主线,以以人为本理论为逻辑原点,阐析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重新审视了以人为本的高校和谐校园的主要内涵,深刻分析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误区,最后重点阐述了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变,阐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教育原则、机制和氛围,提出了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能动作用的基本路径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既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既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环境前提。以人为本的高校和谐校园应为充满创新活力的校园,应为以先进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相和谐的校园,应为人际关系和谐、和衷共济的校园,应为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规范有序的校园,应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应为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校园。目前高校校园建设从总体态势上看形势喜人,校园和谐是主流;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一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二是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三是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指导思想上科学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管理体制上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具体措施上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依赖力量上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能动作用,整体环境上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