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县为例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628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2000年开始实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近8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已使退耕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应。  本文选择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研究实例,基于文山县2000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实地调查、模型模拟、综合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综合集成,主要进行了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  (1)分析文山县2000~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预测;  (2)分析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3)定量分析评价文山县近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程度。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文山县2000~2008年的8年间,总体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各个地类间的相互转化集中体现在耕地、园地、林地和荒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又以耕地和林地之间、林地和荒草地之间的转化为主。文山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也在毁林开荒。2000~2008年耕地退为林地、园地和荒草地的面积(即生态退耕面积)合计达18653.41 hm2,其中耕地退为林地15076.02 hm2;而同期林地转为耕地的面积达21586.01 hm2。这种一边实施退耕海林、一边又大量毁林开垦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文山县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实际退耕的<25°耕地达15677.93hm2,占总退耕面积的84.05%;而退掉的>25°陡坡耕地占总退耕面积的15.95%。  2、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近8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县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了8.51个百分点,这主要与退耕还林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全县近8年间坡耕地面积增加了16527.33 hm2,主要源于全县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同时在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全县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796.12hm2,水土流失状况有所改善。  3、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程度.。全县近8年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度(RD值)只有37.40%,而不合理度(UD值)则达62.60%,其合理度等级属于“中度不合理”级。在各个地类中,变化量最大的是耕地、林地和荒草地。近8年退耕还林(草)的合理度只有12.63%,而不合理度则高达87.37%,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合理度等级属于“高度不合理”级。
其他文献
在近3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出现了种种矛盾,面临种种挑战,其中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所承担的责任
采用TEMPO/NaBr/NaClO氧化体系对细菌纤维素(BC)进行氧化改性,然后以氧化细菌纤维素(OBC)为基体材料,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rGO),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OBC/rGO复合膜.通过扫描电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要求内蒙古地方政府要重视人的价值,让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但是,内蒙古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必然带
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导向依靠的是市场和社会需求,是校企双方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其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学校和企业迥异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相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加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想赢得由快速变更而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组织就必须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以获得学习力和发展力。地方综合性高
绩效管理是一个信息获得和应用的过程,本质上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即通过制定绩效目标和计划,过程监督和沟通,实施考核,运用考核结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循环系统。它是在“新
20世纪80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引起社会公众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非营利组织也正兴起于这个时期并逐步壮大起来,在服务社会、保护环境、促进民主和保护人权等方面,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也由此渐趋紧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间的关系也暴露出管理层面、责任层面、法律层面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使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间的关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