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2000年开始实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近8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已使退耕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应。 本文选择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的文山县为研究实例,基于文山县2000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实地调查、模型模拟、综合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综合集成,主要进行了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 (1)分析文山县2000~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预测; (2)分析文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3)定量分析评价文山县近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程度。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文山县2000~2008年的8年间,总体上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各个地类间的相互转化集中体现在耕地、园地、林地和荒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又以耕地和林地之间、林地和荒草地之间的转化为主。文山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也在毁林开荒。2000~2008年耕地退为林地、园地和荒草地的面积(即生态退耕面积)合计达18653.41 hm2,其中耕地退为林地15076.02 hm2;而同期林地转为耕地的面积达21586.01 hm2。这种一边实施退耕海林、一边又大量毁林开垦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文山县2000~2008年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实际退耕的<25°耕地达15677.93hm2,占总退耕面积的84.05%;而退掉的>25°陡坡耕地占总退耕面积的15.95%。 2、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近8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县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了8.51个百分点,这主要与退耕还林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全县近8年间坡耕地面积增加了16527.33 hm2,主要源于全县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同时在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全县25°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796.12hm2,水土流失状况有所改善。 3、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程度.。全县近8年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度(RD值)只有37.40%,而不合理度(UD值)则达62.60%,其合理度等级属于“中度不合理”级。在各个地类中,变化量最大的是耕地、林地和荒草地。近8年退耕还林(草)的合理度只有12.63%,而不合理度则高达87.37%,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合理度等级属于“高度不合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