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象和具体是一对哲学名词。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具有抽象和具体意义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不少数量的抽象化词汇,它们都有各自特有的语法特点和形态构成。 在国内,马建忠最早在《马氏文通》中,依据意义标准,从虚、实两方面把名词分为本名、公名、通名和群名。其中,通名相当于现在的抽象名词。随后,吕叔湘(1982),王力(1985),朱德熙(1982)等人对抽象词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类和描述。但是,他们有关抽象词汇的理论不系统,对抽象化界定不明确。 在国外,Chomsky在‘Aspects ofthe Theory of syntax’(1965)和‘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1970)以及Halle在‘Prolegomena to a theory of word-formation’(1973)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了抽象化。语法化与抽象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现代语法研究的先驱A.Meillet在1992年《语法形式的演化》的论文中首次使用“grammaticalization”一词,20世纪70年代语法化成为研究的重点,但对抽象化的研究提之甚少,而且以上著作几乎都没有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 根据前人的研究,作者发现在英—汉、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对这些抽象化名词的处理,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英汉语两种语言的词汇实例中挖掘出大量抽象化名词,通过英汉词汇抽象化的对比研究,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发现其中的规律,探讨其异同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并试图从多个角度对这些抽象化名词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通过研究,作者最后将名词抽象化的方法分为语音抽象法、词源抽象法和构词抽象法三大类。 对每一类抽象化的方法作者又将其分成了一些小类,如语音抽象法进一步细化为重音变化、音调变化和音素变化引出的抽象化。 词源抽象法分析了存在于本族语中的词源抽象化方法,主要存在于本族语言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中。 构词抽象法研究的是存在于构词过程中的抽象化方法,又分为复合词中的抽象化、派生词中的抽象化、类比构词抽象化、对比构词抽象化以及隐喻的方法抽象化等几个类别。 作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每一种抽象化的方法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不同语言中的抽象化方法及形成抽象化名词的生成能力存在着差别。最后,作者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起源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角度,通过对许多英汉抽象化名词的互译作了一定量化的分析比较,探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