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下的阅读学习策略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诸多内容中,阅读学习耗时最多却收效不佳。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有不少学生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不具备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当今语文阅读学习的一种失败。能否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关键。  本文从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内隐学习对语文教育、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影响。内隐学习是通过学生自身多次实践,对所学内容进行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消化,它强调知识的默会性,学习者学习的自动性,对知识的感悟和内化性。内隐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对学习客体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内化,以及学习主体潜移默化、不断实践的学习过程。在情境多变、紧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的学习情境中,内隐学习明显优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学习方式,其效果比外显的学习方式更加持久。内隐学习是外显学习的基础,人类对抽象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无不依靠内隐学习的认知心理机制。  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加注意的是有意识的易于显示效果的外显学习,而没有关注或利用无意识的效果隐含的内隐学习。本文挖掘了内隐学习的理论依据,分析内隐学习的本质特点,着意论述和探讨内隐的阅读学习策略,试图从学生主体进行阅读学习的角度,从中外相关理论和古今阅读实践中总结、探索和检验一些有效的阅读学习策略,以期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内隐学习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摘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作者对极富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细微举止、景物片断等进行细腻的描写。本文主要从细节描写的定义,细节描写的种类和细节描写的作用三个方面对细节描写进行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细节描写;定义;种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37-02  一、细节描写的定义  关于细节描写,
【摘要】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一个随机的拓展练习场面令我非常难忘。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勘测上的困难,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詹天佑是怎么想的?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36-0
期刊
【摘要】习作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想象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习作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对于初中生未来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在习作过程中,想象与夸张艺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给文章增光添色,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贮备,提高其习作水平。本文就以想象和夸张艺术在学生写作中的运用进行几点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想象;夸张;阅读;习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都是重难点问题,教师教的艰难,学生学的困难,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提升,成为影响其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当前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简单的总结,重点分析如何更好的开展作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3
【摘要】高中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逐步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英语阅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并且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進行了详细地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
该研究聚焦于组织理论的发展、社会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组织结构的创设与选择.运用历史与比较的方法,阐述大学组织变革与创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教育学的视界
【摘要】作文是小学阶段语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重要方式和方法。作文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充分思考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本文对于小学语文作文能力的培养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关键词】作文能力;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