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河口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北港水道是长江河口第二级分汊的北汊,长江的主要入海通道之一。北港下段(拦门沙河段)的北侧为崇明东滩,南侧为横沙东滩。近年来,长江口一些重大工程相继投入建设,分析北港下段的河势变化、探讨崇明东滩和横沙东滩的演变规律,为北港的整治开发、滩涂湿地资源的动态保护利用、横沙东滩促淤圈围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1983~2001年,崇明东滩淤涨延伸较快,0m以上各等高线大幅度向外扩展,潮滩面积稳定增长,3.5m以上面积增加最多,达65.2km~2,0m以上面积共增加8.4km~2。滩面淤高迅速,尤其是高潮滩。2001~2003年,0m以上面积增加4.2km~2,但2.0m以上高潮滩面积年均增长率略有下降,滩地淤涨趋势变缓。 在北港下段特有的水流运动和泥沙输移条件下形成的北港北沙,淤涨较快,到2004年0m以上面积已达36.67km~2,-2m以上面积133.43km~2,是一片潜在的滩涂湿地资源。 自横沙岛北侧河槽至122°02′E江中心呈现纵长为17km的水下沙脊,滩顶最小水深只有1.5m,形成二槽一脊的W型河槽形态。该沙脊的下移和沙体扩展,说明北港主槽部分底沙淤积体己推移到北港拦门沙河段。造成北港下段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北港落潮流输水输沙优势明显,南北港分流口通道的兴衰更替造成的水沙分配引起南北港河槽调整以及长江洪水的造床作用。 横沙东滩位于岛影缓流区,长江输运的巨量泥沙为滩地的淤涨延伸提供了物质基础。横沙东滩-5m线自1958年来向东南方向推进趋势明显,其包络的面积亦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态势,2004年-5m以上面积478.2km~2,比1958年增加54.41km~2。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吹填上滩等河口工程的建设,横沙东滩水域水文条件的改变有利于浅滩上泥沙落淤,促进了滩地的淤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