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唇腭裂患者的健康父母表现出一系列的颅面形态学特征。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颅面形态学的特征性表现同其子女的发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唇腭裂患者父母的这种特征性的颅面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其子女发生唇腭裂的危险性。关于唇腭裂患者父母颅面形态特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唇腭裂高发人群进行较高准确率地认知以及相关防治手段的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对唇腭裂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该领域的相关报告数量庞大,但是由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所得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性。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结合了正位、侧位头影测量片多项指标的具体表现,对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汉族人群的唇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学表现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希望可以揭示中国西南部汉族人群唇腭裂患者父母的颅面形态表现特征及其同子女发病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共包括如下部分:1,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2,非综合征性单侧以及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3,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材料和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393名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健康父母共786人,摄取数码正、侧位头影测量片;同时选择符合一定要求的正常个体104人作为对照组收集头影测量片资料。选择72项变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各种类型的唇腭裂患者父母的颅面形态均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特征。2,这些特征同发病子女的性别无关。3,对于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以及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母来讲,其颅面形态表现特征同子女发病的部位无关。4,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唇腭裂,患者父亲的颅面形态特征均较患者母亲表现得更为明显。5,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的父亲的颅面形态主要表现为眶间距偏大、鼻宽偏大、上面高偏小、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宽高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的母亲的颅面形态主要表现为鼻宽偏大、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度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对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的父母来讲,颅底角度的偏小以及鼻宽的偏大为其最明显的特征。6,非综合征性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眶间距偏大、鼻宽偏大、上面高偏小、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宽高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腭长度偏小、下颌骨Go点角(∠Me-Go-Ar)偏大、面凸度偏小、头宽偏小、前颅底长度偏大(非综合征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的鼻宽以及眶间距的增加较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表现得更为明显)。非综合征性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母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鼻宽偏大、面下份高度偏大、上颌骨长度发育不足、颅底角偏小、腭长度偏小、下颌骨Go点角偏大、面凸度偏小、前颅底长度偏大(非综合征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母亲的鼻宽以及眶间距的增加较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母亲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非综合征性单侧或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父亲以及母亲来讲,颅底角度以及腭长度的偏小、鼻宽和下颌骨Go点角的偏大均为其最明显的特征。7,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父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前颅底偏长、腭长度偏大、下颌长宽高发育过度、头宽度偏大、鼻宽度偏大、腭宽度偏大、上颌骨宽度偏大。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母亲的颅面形态表现为前颅底偏长、腭长度偏大、下颌长宽高发育过度、鼻宽偏大、腭宽度偏大、上颌骨宽度偏大。对于非综合征性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父亲和母亲来讲,下颌体长度和宽度的增大、鼻宽和腭宽度的增大均为其最明显的特征。8,非综合征性单纯腭裂患者的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同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父母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区别。9,非综合征性单侧不完全唇裂患者、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非综合征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康父母的表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子女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其父母的颅面形态特征也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汉族唇腭裂患者的健康父母的颅面形态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性表现。这种特征性的表现不仅仅同父母的性别、裂隙的类型有关,而且同裂隙的严重程度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随着裂隙严重程度的增加,这种特征性表现也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