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媒体平台因其交互性高、用户基数大、影响力广泛等特点,因而受到网民的推崇。但是社交媒体为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大了用户的个人隐私被泄漏、被传播的风险。正因为此,探讨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关注与管理,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诞生于2009年的微博平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逐渐击败其他同类竞争产品,立足于中国主流社交媒体之列,因而可以将其作为研究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与隐私管理的重要考察对象。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微博用户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主力军,其在使用微博过程中的隐私关注与隐私管理,一定程度上也能作为我们观测社交媒体用户在隐私方面的有效窗口。为此,本文期望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其使用过程中的隐私关注度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关注度;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关注是否影响其隐私管理。
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以PMT理论和CPM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以保护动机为自变量、隐私关注为中介变量、隐私管理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同时提出16项研究假设;继而,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549份有效样本,对数据进行整理;最后,通过SPSS24.0和AMOS24.0对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与此同时,针对问卷调查中一些未被验证的假设,本研究还试图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第一,在隐私保护动机因素中,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显著影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关注,而感知易受性、奖励则与隐私关注之间没有显著关联;第二,感知易受性、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均正向影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管理,奖励负向影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管理;第三,大学生微博用户中的隐私关注对隐私管理有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第四,大学生对隐私的感知态度:行动大于意识,而且存在第三人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为了社交媒体隐私环境的良好发展,增强用户的隐私关注意识、完善平台的隐私相关功能,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诞生于2009年的微博平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逐渐击败其他同类竞争产品,立足于中国主流社交媒体之列,因而可以将其作为研究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与隐私管理的重要考察对象。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微博用户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主力军,其在使用微博过程中的隐私关注与隐私管理,一定程度上也能作为我们观测社交媒体用户在隐私方面的有效窗口。为此,本文期望探讨的问题是: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其使用过程中的隐私关注度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关注度;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关注是否影响其隐私管理。
为解答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以PMT理论和CPM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以保护动机为自变量、隐私关注为中介变量、隐私管理为因变量的概念模型,同时提出16项研究假设;继而,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549份有效样本,对数据进行整理;最后,通过SPSS24.0和AMOS24.0对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与此同时,针对问卷调查中一些未被验证的假设,本研究还试图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第一,在隐私保护动机因素中,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显著影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关注,而感知易受性、奖励则与隐私关注之间没有显著关联;第二,感知易受性、感知严重性、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均正向影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管理,奖励负向影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隐私管理;第三,大学生微博用户中的隐私关注对隐私管理有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第四,大学生对隐私的感知态度:行动大于意识,而且存在第三人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为了社交媒体隐私环境的良好发展,增强用户的隐私关注意识、完善平台的隐私相关功能,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