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因此,MSCs是细胞治疗、组织工程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种子细胞和基因治疗载体。近年来,人们尝试从各种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迄今为止,MSCs可以从多种组织中分离包括骨髓,牙齿,脂肪,外周血,皮肤,羊水,脐血和胎盘等组织提取。目前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最为
【基金项目】
:
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106400,2018YFA0108200);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5B02022900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2013,2018A030313128); 广东省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19B020234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因此,MSCs是细胞治疗、组织工程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种子细胞和基因治疗载体。近年来,人们尝试从各种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迄今为止,MSCs可以从多种组织中分离包括骨髓,牙齿,脂肪,外周血,皮肤,羊水,脐血和胎盘等组织提取。目前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最为深入。然而,骨髓提取的过程是侵入性的,可能伴随着病毒或细菌的污染,提取的细胞数量和质量会受供体年龄的影响而大大下降。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虽然来源相对充足,但采集过程也是有创的。胎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很难获得,且存在很大伦理争议,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羊水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限,提取困难,在临床治疗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增殖活力强,取材容易,来源广泛,细菌真菌污染率低,无伦理争议,是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关键,而脐带及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取材无损伤性,医疗废物,来源丰富,细菌真菌感染率低,无致瘤性,低免疫原性和无伦理限制,是目前细胞疗法、再生医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种子细胞。胎盘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的羊膜、绒毛膜和母体的底蜕膜组成。研究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不同层次来源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具有独特的增殖和免疫调节特性,旁分泌细胞因子的分泌也有所不同。UC-M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PMSCs(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较低免疫原性,且免疫调节能力突出,通过其免疫调节特性来调节组织再生和各种免疫疾病,从而在免疫系统疾病及移植修复受损器官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羊膜和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植入在异种动物模型中有利于避免甚至主动抑制宿主免疫排斥反应。此外,PMSCs对造血细胞具有体外支持和营养作用,因为PMSCs能够分泌各种造血因子,如I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等。将PMSCs与脐带血干细胞共培养后,PMSCs可以大量增加脐血干细胞的数量,而且PMSCs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是脐血造血干细胞的最佳饲养层。不同的胎盘组织类型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异质性,主要体现在MSCs的增殖速度、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能力的不同,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未对这5种胎盘MSC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因此,本实验通过对5种不同来源的脐带及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核型分析及转录组基因序列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与研究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提供参考。目的:通过比较脐带和人胎盘不同层次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核型及转录组基因序列,探讨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以便为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最为合适的种子细胞。方法:我们收集了 30例健康产妇的胎盘,从脐带(UC)和胎盘组织的不同部位分离出MSCs,包括羊膜(AM)、绒毛膜(CM)、绒毛膜绒毛(CV)和蜕膜(DC);每个不同层次的MSCs各挑选6例,从细胞形态、增值速度、细胞活力、免疫表型、分化能力、亚显微结构、核型分析、分泌因子谱等方面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4种胎儿来源的MSCs进行了转录组序列分析。结果:五种来源的MSCs表面标志物均能达到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的最低标准,均能表达特定标志物,且都能向脂肪、骨、神经分化,但在增殖速度、迁移能力、细胞因子的分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绒毛膜平滑肌层间充质干细胞,绒毛膜滋养层间充质干细胞均来自胎儿,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自于母体,胎儿来源的4种MSCs的转录组基因序列有所差异。结论:1.五种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均具有相似的表型、亚显微结构、多谱系分化潜能,但UC-MSCs和CV-MSCs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来源最为充足,干细胞含量丰富,是大量培养并用于临床治疗及研究的最理想来源。2.UC、AM、CM、CV分离的MSCs来源于胎儿,DC-MSCs来源于母体;3.透射电镜观察可知,胎盘来源MSCs附着能力更强,脐带来源MSCs迁移能力更强,胎盘来源MSCs核糖体更丰富,分泌能力强于脐带来源MSCs;4.与AM-MSCs,CM-MSCs和DC-MSCs相比,CV-MSCs和UC-MSCs分泌更高水平旁分泌因子;5.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的比较,来自UC和胎盘的hMSC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种特定基因涉及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细胞死亡,细胞生长和发育;还在转录调节,DNA修复,DNA复制和染色体稳定性中起作用,这是细胞或亚细胞组分运动,细胞通信,细胞组织突起,细胞因子分泌和激素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转录组基因测序结果解释了不同来源MSCs的生物学特性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1.探讨术前 CT 淋巴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lymphography,CT-LG)在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定位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应用价值。2.探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和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双示踪在荧光腔
研究背景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传统上定义为女孩在8岁之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地关于青春期发育起始时间的横断面研究提示,女孩青春期发育的起始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年劳森威尔金斯儿科内分泌学会建议提前性早熟界定年龄,在白人女孩及非洲裔女孩分别为7岁和6岁。但是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大多数儿科内分泌学家对此提出质疑。仅根据横断面流行病学调
目的:回顾性分析Wang手术治疗低龄漏斗胸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探讨Wang手术治疗低龄漏斗胸的疗效与技术特点,为低龄漏斗胸的手术治疗提供新方案、新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胸壁外科接受胸廓畸形矫治术治疗的漏斗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Wang手术组与改良Nuss手术组。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Wang手术组共纳入患者125例,改良Nus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全球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三位。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14%,因此研究结直肠癌转移的潜在机制至关重要。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即肿瘤生长的环境,免疫反应是其生物学特性之一。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受免疫应答机制的不断调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类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以进行性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容积缩小为特征,导致肺功能不全进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IPF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本课题研究miR-199a-5p介导IPF患者来源MSCs(IPF-MSCs)衰老的机制,并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炎性疾病之一,首选保守治疗,对于已出现并发症,或鼻息肉较大影响呼吸的情况则需要手术,且该病反复发作亦是较棘手的临床挑战。既往研究提示,CRSwNP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病理表现主要为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异常、排列紊乱,已知Yes相关蛋白(Ye
一、目的超声内镜(EUS)的应用日益增多,主要应用于胆胰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作为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创伤和风险。EUS安全性好,诊断胆胰疾病的准确性高,可减少部分诊断性ERCP的应用。ERCP术前EUS检查对即将进行的ERCP有何影响,目前研究尚无明确结论。本课题研究目的:探究ERCP术前进行EUS检查对胆胰疾病患者行ERCP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国肺健康研究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总患病人数约9990万,已构成我国重大疾病负担。慢阻肺诊断和评估主要依赖于症状、肺功能检查,然而肺功能评估需要专业的仪器和严格的质控要求。肺音是由受过训练的专科医生应用听诊器进行肺部听诊(Auscultation)而获得,早期研究发现肺音减弱及喘鸣音的产生与气道阻塞相关。然而,慢阻肺诊断、治疗和预防全球
背景和目的帕金森病的认知功能障碍中,执行功能障碍通常可出现在帕金森病的早期,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关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大脑的影像学研究结论尚不一致,PD患者执行功能及信息处理速度可能与背侧纹状体和额叶区域之间的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环路相关,本研究旨在探索PD非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的特征,尤其是在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方面的变化,同时通过1H-MRS研究PD患者前额叶、前扣带回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肥胖症等疾病的罹患率明显升高,致使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持续上升,预计至2030年,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至46%,并且心力衰竭将仍然是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内科药物治疗与机械循环支持无法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同时伴随心脏移植手术外科技术的改进与心脏保存方法、术后免疫治疗的不断进展,心脏移植仍然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最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