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农村保障,实质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保障。土地的保障功能在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阵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土地福利化倾向的增强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国土地的保障功能越来越被削弱。然而,在目前找不到任何能够取代土地来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只能以土地承包权为核心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与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土地制度的变革影响着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当前我国的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已逐渐削弱,无法抵御日益增加的种种社会风险;城乡二元对立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使农村的社会保障困难重重;农村土地保障本身由于存在很大的缺陷,进一步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土地均分制下的低效率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强调农村土地生产资料的经济功能进而提高其社会保障效用,同时,应根据农村实际,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优先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尽快实现科学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从产权理论和社会保障实务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农地产权制度,在借鉴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保障性功能,提出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构建应该实现经济效率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功能。这是社会转型的要求,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前提。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为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当前农地产权制度的设计,包括我国当前农地产权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我国当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性、我国当前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制度设计的功能及制度设计的缺陷;第三章分析了基于当前农地产权制度下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论述了农地产权制度下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演变及对问题的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原则;第五章提出构建符合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并把这一问题放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