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子及其诗歌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过80年代中国诗坛暗淡的天空,引起世人广泛关注。作为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诗人,海子在中国诗坛和文坛都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谢冕、多多这样一些诗歌界的大家给予了他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界也对海子及其诗歌创作展开了广泛研究,骆一禾、西川和燎原等人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诠释,使我们看到近乎神化的海子,张清华、杨四平等学院派的研究又使我们对海子诗歌兼容并蓄的特点有所领悟。大师们的批评进一步确立了海子及其诗歌创作的经典地位,同时,大师们的研究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本论文是沿着前辈学者们的成果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和尝试:尝试为海子及其诗歌的解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从海子作品《太阳·弥塞亚》中天空、天梯和大地的结构图式入手,将海子诗歌的意象谱系分为三大系统即天空意象系统、天梯意象系统和大地意象系统,试图探明海子诗歌意象的衍化路径,揭示其诗歌意象与诗人生命本体之间的隐喻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子思想的哲学取向进行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诗人程蔚东喊出了“别了,舒婷北岛”,实际上这也是中国诗坛少有的几次对权威话语的反叛声音。在海子的诗歌时代或“朦胧诗”之后,反对民间的东西,反对民族的东西,在一些人是时尚。海子的不同就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关在中国诗歌之内,也没有盲目崇外,只是走过中国的先秦之后,把诗的触角伸到域外,在大师那里寻找诗歌的元素,在先秦诸家和西方哲学家那里寻找心灵的安慰。因此,海子诗歌具备“神启”、“大地”、“死亡”三种主题。这三种主题是沟通联系和一体的,神启给他以灵性和疯狂,大地给他以沉思和归所,死亡给他以勇气和深刻。以上是一、二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就被“神化”的海子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考证,否认海子是“天才”的说法,试图使海子更真实、更人性,更富有时代意味与民族意味。 海子用生命求证的东西距离我们并不远,在我们现在的时代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在海子的时代,诗人悲伤地找着自己心中的牧园,却一无所获。那个英雄就此倒下,却在诗中建立了一个永远的春天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