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页岩复配基质对草莓光合生理、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dan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页岩作为含有大量有机质、矿物养分的天然资源,在农业领域内,油页岩多被用作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但在基质栽培上的理论研究与报道却少之又少。因此本试验以“艳丽”草莓为试材,油页岩为主体、草炭和珍珠岩为辅料;按不同体积配比形成的复合基质进行草莓立体柱式盆栽试验。各处理分别为处理Ⅰ(草炭:油页岩:珍珠岩=5:4:1)、处理Ⅱ(草炭:油页岩:珍珠岩=4:5:2)、处理Ⅲ(草炭:油页岩:珍珠岩=3:6:3)和处理Ⅳ(草炭:油页岩:珍珠岩=0:1:1)。通过研究复配基质对草莓植株生长、光合生理、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此作为评价油页岩在栽培基质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合培育草莓的基质配方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种处理的理化性状均符合理想草莓栽培基质的要求。其中容重和Ec值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总孔隙度和p H呈下降趋势;水气比呈现上升趋势;在草莓整个生长周期中,处理Ⅱ的理化性状变化幅度最小,理化性状最为稳定。(2)5种处理的草莓形态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Ⅱ长势最好,在株高、根茎粗、叶柄长、叶片数、叶面积和冠幅指标中,均最大,分别为24.2 cm、18 mm、16.68cm、9片、31.63 cm~2和215.62 cm~2。(3)处理Ⅱ的叶绿素含量;光合荧光指标中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φPSⅡ)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并且各数值均最大。表明处理Ⅱ叶片衰老缓慢,生理活性强,能显著提高草莓叶片光合荧光性能,促进草莓的物质积累。(4)5种处理草莓叶片全N、P、K含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在下降的趋势,在初果期各处理养分含量达到峰值。处理Ⅱ的叶片全N和全K显著高于对照CK(p<0.05),分别为35.89 g/kg和46.86 g/kg,高出对照CK 11.65%和16.74%。(5)处理Ⅰ和处理Ⅱ能够改善草莓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二者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其中处理Ⅰ的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最高,分别为9.5%和0.89%,高出对照CK 24.92%和37.63%;处理Ⅱ的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73.19mg/100g和0.65 mg/g,高出对照CK 3.34%和3.98%。处理Ⅱ在平均单果重和平均单株产量最大,分别为24.43 g和256.23 g,高出对照CK 15.27%和17.66%。(6)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出处理Ⅱ最佳,处理Ⅰ良好,适合进行广泛应用。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稻田作为农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维持全球和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重要环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然而,目前关于增温对稻田ER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在不同增温幅度条件下,ER的响应及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明确稻田ER及其组分对不同
学位
杂草稻虽然被认为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有害杂草,但其遗传变异丰富,有多种抗逆特性,是研究水稻驯化、环境适应以及品种改良的优良的遗传基础。在苗期阶段,杂草稻的外表与栽培稻的并无明显差异,但杂草稻却要比伴生栽培稻提前抽穗。在高纬度,温度低,日照时间长的东北地区,杂草稻仍然具有相较于栽培稻提前抽穗的生理特性。因此明确杂草稻提前抽穗的生理调控机制可为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调查杂籼重组自交系群体
学位
杂草稻是栽培稻田中的一类伴生杂草型水稻,具有较强的生态入侵性,它极大危害栽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同时杂草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耐低温、耐淹水、盐碱等非生物胁迫的抗逆性,为栽培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然而杂草稻的遗传本质与起源演化尚未明晰,学术界还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是,杂草稻很可能经历多次起源,而且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杂草稻分散起源的情况。关于其演化,主要包括四种假说:(1)
学位
冠层导度(Canopy conductance,gc)可反映生态系统尺度上气孔的活动状态,其作为重要的生物因子,直接影响植物与大气间的碳水交换过程。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组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蒸散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机制得到了广泛关注。冠层导度是影响蒸散的重要因子,因此深入细致的研究环境因子对冠层导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和生物因子对蒸散的影响机制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推动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呼吸(ER)是生态系统通过自身代谢过程释放CO2的强度,是CO2排放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收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生态系统呼吸(AER)是一年内ER的累积量,揭示全球ER的空间变异有助于ER的准确评估,服务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通过收集整理全球涡度协方差方法的观测结果,本研究获得全球635个
学位
为解决辽中南稻区春季秸秆还田秸秆不易腐解问题,以盐丰4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和穗肥减量16 kg·hm-2(N1)、常量穗肥用量32 kg·hm-2(N2)两因素试验,研究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和不同穗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辽宁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如下:1.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处
学位
大气氮沉降增加和降水量减少的现象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如此的气候变化将导致土壤水、养分的改变。细根是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器官,细根的生长特性会随着土壤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本研究基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大型长期控水施氮双因子试验平台,研究了阔叶红松林8种常见的木本植物细根的形态结构(长度、直径、分支强度、分支比),解剖结构(皮层厚度、维管束直径、导管数量、导管直径)和菌根侵染(侵染频率
学位
氨(NH3)挥发是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深入了解生物炭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挖掘利用生物炭还田消减土壤氨挥发的潜力,本研究以稻壳和稻秆为原料,对比分析了2种改性工艺和15种改性方法对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了以羧基接枝为重点的生物炭改性技术、并对羧基接枝生物炭消减土壤氨挥发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以期为改性生物炭制备、优选及建立土壤氨挥发消减技术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分析了热
学位
地表臭氧是一种对生物有害的大气污染物,因其普遍性、强氧化性和植物毒性,引起了全世界植物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关注。因此,开展浓度梯度升高的臭氧条件对田间作物的胁迫机理、抗氧化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作物种植应用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大豆(Glycine max)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并设置三个臭氧浓度[CK:对照,45ppb;T1:(80±10)ppb;T2:(120±10)ppb],研究臭氧对大豆品种“
学位
在玉米产量提高过程中,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的增加、品种更替均发挥重要作用。在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出,常伴随着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通过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和减少施氮量保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群体产量的增加或稳定,是实现玉米绿色增产,发挥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试验以1980s—2010s育成的1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光合生理、植株形态特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