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Diabetic macroangi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因素。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作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超家族的一员,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及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的主要生理抑制剂。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PAI-1含量明显升高,且高含量的PAI-1有助于斑块的进展,提示PAI-1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类多羟基酚类的总称。TP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被引起广泛重视,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尤其是TP能否通过保护内皮细胞的纤溶功能来预防AS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高糖环境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纤溶功能损伤,观察给予不同浓度的TP后PAI-1、t-PA的蛋白及mRNA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体外实验中TP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和对纤溶功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为TP可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提供理论依据。内容:取无菌脐带,经胰酶消化后,原代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达80%以上融合时予以传代培养,采用3-5代细胞用于下一步实验。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对数期细胞入组。实验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glucose5.5mmol/L,DMEM培养液),高糖组(glucose30mmol/L,DMEM培养液),高渗组(甘露醇24.5mmol/L+glucose5.5mmol/L,DMEM培养液),茶多酚对照组(茶多酚浓度分别为10mg/L、20mg/L、30mg/L加入glucose5.5mmol/L,DMEM培养液),茶多酚干预组(茶多酚浓度分别为10mg/L、20mg/L、30mg/L加入glucose30mmol/L,DMEM培养液),除高渗对照组外,各药物组均在高糖处理前30分钟分别加入药物,每组4孔细胞,加入药物后继续培养48小时后,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t-PA及PAI-1含量,同时检测各组细胞中t-PA及PAI-1mRNA和蛋白的表达。实验方法:原代及传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的t-PA和PAI-1含量;MTT法检测细胞生存活力;细胞总RNA和总蛋白提取;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高糖组细胞活性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组细胞活性与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NT1组细胞活性降低,NT3组细胞活性增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T2组与正常组间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单纯高糖组比,HT1组细胞活力下降(P<0.05),HT2组细胞活力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T3组细胞活力较单纯高糖组明显升高(P<0.05),故TP的浓度选择20mg/L(此浓度对正常糖中的细胞活力无影响且能够降低高糖环境对细胞活力影响)为最适实验剂量,作为以下实验的作用浓度。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的PAI-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而20mg/L TP可使高糖中的PAI-1蛋白表达降至正常,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甘露醇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PAI-1mRNA水平明显升高,HT2组PAI-1mRN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高糖组t-PA mRNA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HT2组t-PAmRNA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P>0.05);甘露醇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PAI-1含量显著升高,而20mg/LTP可使高糖中PAI-1含量降至正常,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间t-P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糖环境可以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PAI-1的表达活性增加,可能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一定浓度的茶多酚逆转高糖引起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纤溶功能紊乱,降低PAI-1的表达,维持PAI-1/t-PA的稳定,保护脐静脉内皮细胞。茶多酚作为较强的抗氧化剂,极可能在预防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