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餐间亲子谈话一直是研究幼儿语言发展的焦点情景之一。正因餐桌亲子论辩没有受到专业领域相关规则的制约,具有自由性高、比较容易出现争议性话题等特征,家庭用餐也因此成为亲子论辩的重要情境。目前国内有关家庭餐间亲子论辩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分析方法,同时缺乏对语料的深度加工。本研究以浙江省30位5-6岁学前幼儿的家庭餐间谈话为研究对象,依据沃尔顿论辩理论对语料进行了论辩片段的分离与深描。第一步,建立了餐间亲子论辩中父母的对话类型与论证图式的语料编码方案:采用NVIVO11质性研究工具建立了对话类型的两个主节点(说服型对话、探究型对话)和论证图式类型的四个主节点(基于实践的论证图式、基于信息源的论证图式、基于因果的论证图式、基于规则-案例的论证图式)。第二步,根据编码方案,采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餐间亲子论辩中父母的对话类型、论证图式及其谬误进行了深度剖析;第三步,聚焦于论辩的动态演进过程,择取论辩质量高、低两个案例,分别用论证评价四步法对亲子双方的论证图式运用进行了描述分析,尤其是对父母运用论证图式的恰切性进行了评价;第四步,对本研究进行讨论与分析;第五步,得出本研究的结论;第六步,提出了若干教育建议。研究发现,从对话类型来看,餐间亲子论辩以说服型对话为主、探究型对话为辅。其中,说服性对话以劝诫进食为主,而探究型对话在餐间亲子论辩中出现很少。在说服型对话类型下,对话以父母说服幼儿接受自己的观点为目标,父母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快速高效地说服幼儿;而在探究型对话语境中,对话不以说服幼儿为目标,父母常用的论证图式类型也更为丰富,幼儿有更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在餐间亲子论辩中,容易出现对话类型的转移,包括外部转移和内部转移,而且这种转移会对对话目标的达成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论证图式的使用情况来看,父母最常使用的论证图式类型是基于实践的论证图式,其次是基于信息源的论证图式和基于因果的论证图式,使用最少的是基于规则-案例的论证图式。从论证图式的使用谬误分析来看,父母在论辩中常见的谬误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对话类型的转移谬误,一种是论证图式的使用谬误。为弥补静态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通过沃尔顿的“识别论证、识别对话语境、判断举证责任、评价批判”论证评价四步法深度剖析了两个餐间亲子论辩的动态语段,发现高质量的父母论辩具有注重解释性、引导性等特点,而低质量的父母论辩多半诉诸自身权威。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试图从餐间亲子论辩的发展瓶颈和父母在餐间亲子论辩中容易出现谬误的原因等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基于现有语料,折射出中国餐间亲子论辩的发展瓶颈主要在于说服型对话过多,论证图式使用具有倾向性。而父母容易出现论证谬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多地运用权威以及语言表达有时超出幼儿理解水平。最后,研究者就如何提高亲子论辩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1.父母应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主题积极创设丰富的对话类型;2.父母可依托论证评价四步法审慎对待论辩中的对话类型转移;3.父母应组合使用多种论证图式,通过不同的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合理地引导幼儿;4.父母需要熟练运用批判性问题,建立新的家庭论辩文化,帮助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和理性思考能力,在论辩中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