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隙是森林循环更新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为森林群落内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必要的场所,而且是组成林分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林隙被视为是推动森林演替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节能、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世界著名、我国特有的工业油料树种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 Lour)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列为我国优先开发利用的木本燃料油能源树种之一。本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以千年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本人所在课题组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为依托,通过对千年桐人工林林隙特征、林隙内外群落特征差异、林隙环境因子对林隙内主要物种的影响等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千年桐林群落在人工经营状态下的林隙特征及其内更新情况,掌握其群落演变规律,为该地区千年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1.林隙特征是研究林隙更新与树种反应的重要参考依据,直接影响其内微环境和群落结构。由于在干扰方式和强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人工林的林隙特征和天然林的不同。通过对25个千年桐人工林林隙进行调查,研究其林隙的大小、形状、年龄、林隙径高比等基本特征。结果发现,冠林隙(CG)大小变化范围为6.56~45.24 m2,10~20 m2的个数是最多的;扩展林隙(EG)的面积的范围在23.11~167.48 m2,≤50 m2的小林隙居多。从林隙的长短轴之比来看,冠林隙(CG)的变化范围明显大于扩展林隙(EG);而大多数扩展林隙的形状指数也均相对小于冠林隙。林隙大多为近期形成,年龄以≤2 a的居多。人工砍伐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占林隙形成木总株数的53.85%,其次为是枯立木(16.9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的径高比均呈单峰型变化,冠林隙的径高比分布较集中。选取可量化的10个常见林隙特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林隙的特征指标可简化为以下四个方面:林隙面积指标、林隙的形状指标、林隙的年龄指标、林隙的高度指标。2.通过对千年桐人工林林隙与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种间关联差异、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在树种组成差异方面,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不同物种在林隙和非林隙内的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不同,进而表现出的重要值不同;在群落内种间关联方面,整体上来看,两者种间极显著和显著相关的种对都不是很多,非林隙种间关联数量小于林隙,但其正关联数较之林隙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多样性比较方面,非林隙虽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但在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方面占优势,反之,林隙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但其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较低。3.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林隙环境因子对林下主要植被更新的影响,发现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乔木层物种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为海拔和林隙年龄;对灌木层物种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为林隙面积和坡度;在草本层物种中,坡向和林隙边界木高度是对其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