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广泛搜集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和最新进展,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动态生产数据等资料,立足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区域地质背景,着眼盆地南部富县地区长6油层组,全面地分析了延长组地层、沉积体系及浊积岩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基本成藏条件分析为手段,开展了烃源岩、盖层及储盖组合、成藏年代及运移条件等多方面研究,最后提出控制本区长6油气富集主要因素,为指导本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和其它地区类似油气藏的发现与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在长6油层组细分为3个油层亚组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各亚组的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研究,深入讨论其的特征和时空分布。浊积砂体较细、具有不完整的鲍马序列、见槽模、沟模及火焰状构造、两段式或单段式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平行于C=M基线的C—M图解等构成本区长6典型浊积沉积的主要特点。区内长6仅发育中扇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中扇过渡带等3种微相。平面上,主要发育南、北两条浊积水道,各油层亚组浊积水道略有摆动和变化,长63、长62属于浊积扇发育的早~中期的建设期,浊积水道发育,砂体范围广、较厚大,而长6’属于浊积扇发育的晚期,浊积水道逐渐退缩。储层研究表明,长6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的中扇浊积水道沉积砂体,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粒度普遍较细,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都比较低。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由于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差异,使长6浊积岩储层具有较强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广泛发育的裂缝不仅改善了储层物性,同时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长6油藏成藏条件表明,长7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属于Ⅰ—Ⅱ1型,成熟度较高,进入生油高峰期,属于本区好的有效烃源岩;油源对比分析认为,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层烃源岩。长4+5油层组大段泥岩及长6油层组侧向的相变或物性变差构成油气遮挡层。长6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①丰富的烃源岩为长6油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程度是控制油气分布的决定因素;③良好的封盖、遮挡条件则是油藏形成的关键;④局部鼻状隆起与油藏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长6油藏分布在中扇浊积水道砂体最发育的部位,平面上主要顺浊积水道呈北东向或南西向展布,具有含油砂体分布面积小,连片性差的特点,但在本区局部区域由于砂体厚度大,多期浊积水道砂体的交错叠置,油藏的分布也表现出交错叠置的特点,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油田。寻找物性较好的浊积水道砂体及良好盖层,并加强裂缝研究成为下一步研究和勘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