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事件为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将食品安全监管推向舆论的焦点,学者们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运用“柠檬市场”、“信任品”“信息不对称”等理论揭示食品问题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从“商业诚信”“政府监管”“法律规制”等多个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本论文通过对食品事件的简要回顾,从科技进步对食品生产带来的影响的角度,对科技伦理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纵观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技术因素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对技术的规定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新的食品问题的技术成因越来越复杂。技术的发展与监管的滞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本论文基于将食品监管划分为理想技术模型和充分信任模型,并经过研究发现目前的监管思路偏重于依靠技术,对于信任模型的运用显得薄弱。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必须运用科技伦理的基本理论,分析食品问题各环节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寻求科技伦理在保障食品安全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依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先对目前典型的食品事件进行分析与分类,通过分析与分类研究发现科技的发展对我国食品产业的影响等问题。第三部分对现有的监管措施及其局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伦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结合食品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分别分析了科技工作者、食品生产者、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责任,提出科技伦理从科研领域推广至生产领域的基本观点。相对于以往的科技伦理的研究与应用而言,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第四部分是对科技伦理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规范以及范畴的探讨。在传统讨论科研道德、学术规范及科学共同体一般守则的基础上,根据食品产业的特点,将食品视为以提供能量为内容的生态服务,进而将生态伦理与科技伦理相融合,构建科技伦理的体系。第五部分尝试根据上一部分所论述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分别从自律和他律的角度提出食品行业从业者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和食品监管应体现出的对非技术手段的重视。具体措施有以重建信任为目标的食品信息公开化,以“疏”“堵”平衡为原则的监管理念多样化,以生产者责任延伸为依据建立企业自身的诚信机制和监控体系,加强对食品相关人员的科技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