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研究免疫功能低下组患者在起病形式、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面的特点。方法:进行病案检索,收集同济医院神经内科7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临床资料。1.对患者年龄,性别,居住环境,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隐脑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预后情况。2.按照所收集患者是否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肝硬化,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将患者分为免疫力低下(A组)及免疫功能正常(B组)两组。3.用SPSS13.0软件以四格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fisher检验(对计数资料)及方差分析(对计量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年龄,起病形式,有无误诊,诊断时间)、临床表现(发烧>39.0℃,意识水平下降,颅神经损害等)、脑脊液(白细胞)、影像学(有无脑积水)、疗效等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果:一般情况:73例隐脑患者,女性患者占58.9%,男性患者占41.1,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64.4%,其次是老年人占20.5%。患者大多免疫力正常,有免疫力低下的仅占35.6%。临床特点:73例隐脑患者中,有头痛表现的有67例(91.8%),发烧患者有50例(68.5%),其中以中低烧为主。病程中伴有颅神经损害者24例(32.9%),其中以视神经损害为主16例(21.9%),其次展神经13例(17.8%),动眼神经7例(9.6%)。患者中有63例(86.3%)表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而以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为主要表现的仅有18例(24.7%)。73例患者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第一次墨汁染色阳性57例,阳性率78.1%,两次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率94.5%。67例患者进行头颅MRI和(或)颅脑CT检查,其中影像学有脑室系统扩大表现的占47.8%,有明显脑组织肿胀表现的占20.9%。诊断:73例隐脑患者中有72例是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而诊断,1例是临床诊断。患者自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9.04±6.84)天。34.2%的患者有初诊误诊,主要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及预后:73例患者中有37例接受一周以上的治疗,有10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26例应用氟康唑单药治疗,5例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的患者中近期预后良者占73%。免疫功能低下与免疫功能正常两组在发病到确诊时间、意识改变、是否需要外科手术干预、脑脊液白细胞数目、急性起病患者比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起病隐匿,以亚急性病程为主,主要是以头痛,发烧,脑膜刺激征等为表现,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以视神经损害为主,脑脊液生化常规对于隐脑无明显特异性,病原学检查是金标准,临床上常用的墨汁染色一次检测阳性率低,易误诊,需多次检查。影像学对于隐脑患者来说主要表现为,脑组织肿胀及脑积水等,脑膜强化等。在检测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隐脑易于和结脑等误诊,治疗上主要采用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药物联合治疗较少。药物治疗疗程足够者近期预后尚可。部分病人联合鞘内注射及脑室外引流,有效缓解症状,预后良好。2.新型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所以隐脑好发于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但资料中隐脑患者大多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分组比较两类患者,它们在发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方面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文献阅读让大家关注这两类患者,关注这些免疫功能正常者中的遗传性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的临床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