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晚年写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史论作品。该书真正为世人周知自19世纪60年代始,但自那之后直至民国年间,该书颇为时贤仰慕,亦颇受第一流的学者的褒扬与推崇。他们一致认为,《读通鉴论》一书蕴含丰富且独到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遗憾的是,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学界罕有针对《读通鉴论》一书的全面、系统和专门的考察工作。这一现状不仅不利于《读通鉴论》自身的课题史研究,而且对整个船山学思想的研究也是不利的。因此之故,对《读通鉴论》一书进行专门和比较系统的探究就显得尤其必要,而本论文就是对这一工作的尝试。本论文认为,《读通鉴论》是一部以人道为核心的历史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王夫之阐发了他对于中国秦汉以降整体历史的实际乃至未来的哲学上的看法和观点,而人道就是这些观点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船山对于中国历史的思辨看法的灵魂。船山将三代以下的中国历史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的内部有着可以被理解、证实和想望的历史的意义或者价值,即人道。人道就是历史的意义,决定并主宰了历史的起源和进展;历史则是人道的展开与实现,在历史行程中人道才得以显豁与体现。《读通鉴论》一书呈现给我们的即是人道在秦汉以降的历史中的展开,船山以议论历史的形式凸显了人道这一历史法则之于历史实际和未来的价值所在。论文围绕人道的概念共分五章来研究《读通鉴论》这一著作:首先,分析《读通鉴论》一书的史观特色、写作主旨以及其中的经史关系论。论文先将《读通鉴论》视为一有机整体,比较地考察它与前此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在史观性质上的区别所在。明了于此,方可先从整体上对《读通鉴论》的论史特色和风格有一定程度之认识,并为理解后面我们对该书的探讨打下某种基础。继之,我们会分析、讨论该书的撰述主旨。船山晚年对写作史论颇用心,其用意何在?明确了是书之宗旨,对于继续深入考察该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基本上,论文以下几章的内容就是对该书写作宗旨的展开。最后,我们还会分析该书所涉及的经史关系,处理方式是将其置于船山的经史关系甚至整个学术史上的经史关系论中。其次,重点阐述《读通鉴论》的“人道”政治理想的四个维度。我们将循着《读通鉴论》的写作主旨,详细、具体地阐述该书的以人道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往论者多声称可以在《读通鉴论》等著作中发现船山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规划,并言之凿凿地替船山制作了一套趋近于近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制度体系。与他们不同,我们认为船山并未对未来历史有明确和固定、统一的政治制度构思。为了论证此观点,我们先是对人道等概念予以解释和界定,然后推扩出去,深论船山人道政治理想的四个基本维度之内涵。再次,论述《读通鉴论》的“人道”理想在君道、臣道和治道三个层次上的体现。《读通鉴论》固然是一部史论之作,但其论史之旨归并未也不可能全部指向历史自身,对政治思想之探讨可以说是其中的大宗,这主要源于该书所依蓝本《资治通鉴》的性质。换句话说,《读通鉴论》一书承载了许多的政治思想内容,只不过为史评的外衣所掩盖了而已。以往学人鲜有对该书之政治思想做专门、深入的梳理,我们将从君道、臣道和治道三个层面依次论列船山之政治见解,由此显示人道理想在其中的表现。复次,论述《读通鉴论》“人道”理想在典制和文教两个方面上的体现。《读通鉴论》中对于古代各种制度的阐发颇具特色,可惜前人论之者鲜少。船山对于制度的论述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有着历史通变和融合的大视域,他在此古今融合的视域中考察和论断各种制度。他认为,某些三代之制只能是历史的产物,无法再行之后世;而有些先秦制度却仍可在斟酌、考量其精意或大义的前提下因乎时势地被落实于后之历史。船山对先王之精意抱有无比仰慕的情怀,坚信其可施于三代以降之中国永久历史。三代之制与后世历史之间由此存在着有趣的张力。另外,船山重视儒家的文章教化等思想学说,对士人之传承人道抱有坚定之信念。最后,梳理并阐发《读通鉴论》一书中的理势论,即“人道”法则的理论总结。虽然学界对船山理与势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评层出不穷,但毕竟是从船山全体著作和思想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对于《读通鉴论》而言,其中不仅多处出现理、势的概念,而且它们各自的意涵并不像前人所说的那样单一。事实上,理之意涵有三,而势之含义有五。而且,理与势的关系也并非惯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双向的,“势成理”才是该书理势关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