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大渗透力作用于文学领域,“80后”文学作品传播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80后”文学从创作、传播到接受、反馈都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韩寒的杂文和小说作品虽然饱受诟病,但并不妨碍他的作品的大卖。在他文学作品屡创图书销售神话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出版商、互联网、电影电视等等大众媒介的合力运作。可见,在文学的审美尺度之外,大众传媒正以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评判标准作用于文学场。韩寒作品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传播媒介与文学相结合的典型,他的成功为我们呈现了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与传播学相结合所缔造的文学景观。因此,将韩寒的文学作品纳入传播学的视野下来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论文的框架按照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模式进行划分,主要由绪论、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分析了作为个人层面的传播者即韩寒本人具备的特征:海派文化背景、多重身份、以及“80后”代际特征对韩寒的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第二章,主要从传播媒介出发,分别对“萌芽”杂志、出版商、互联网、影视剧等等大众媒介进行分析,论述大众传播媒介对韩寒作品的促成作用。第三章,从符号学理论出发,精选了韩寒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三个意义符号:叛逆、公知和流浪,目的在于理清韩寒作品传播内容的实质,以及这些符号在韩寒作品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第四章,从韩寒作品在当下形成的受众分流——青少年和学者的角度切入,分析韩寒作品所指向的受众特征。第五章,主要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阐释韩寒作品对当下文学传播的启示,对文学生存现状和当下的价值观进行反思。结语部分主要指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韩寒作品。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他的作品有尊重现实、尊重生活、开拓文学发展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韩寒作品有在大众传媒和市场驱动下媚俗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