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野核桃(Juglans regia)和野杏(Prunus armeniaca)是伊犁野果林中重要的野生果树资源,由于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野核桃和野杏的健康生长。然而在林间病害种类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野核桃和野杏的叶片及果实病害病原菌的种类与现有资料中的记录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柯赫氏法则的验证明确了危害野果林中野核桃和野杏的病害种类,通过形态学并结合多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完成了病原菌的种类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从伊犁巩留县患病的野核桃枝干、叶片和果实上共获得60个纯化菌株。从不同组织来源的菌株中各随机选取一个典型的纯培养菌株对健康的野核桃枝条、叶片和果实进行接种,所有接种组织均发病且从患病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出与接种菌株相一致的真菌,对照未发病,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多基因片段(ITS—rpb2—cal—ms204—tef1—tub2)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后将野核桃枝干、叶片和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确定为Juglanconisjuglandina。三个来源于不同发病部位的菌株能够成功的交叉侵染,且来源于枝干的菌株对枝干的致病力强于来源于叶片和果实的菌株,差异显著(P<0.05),而三个不同组织来源的菌株对叶片和果实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首次记录了J.juglandina能引起野核桃的叶片和果实的褐斑病,并且明确了野核桃枝枯病菌能够同时危害叶片和果实。
2、从伊犁野果林患病的野杏叶片、果实及野生樱桃李的果实上共收集到25个纯培养菌株。将纯化培养的菌株全部接种于健康的叶片和果实上,所有接种部位均发病,可以重新分离得到接入的同种真菌,对照未发病,符合柯赫氏法则。基于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多基因片段(ITS—LSU—tef1)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后将野杏和野生樱桃李穿孔病的病原菌确定为Wilsonomycescarpophilus。接种于野杏叶片的12个菌株致病力无显著差异(P>0.05),接种于野杏果实的10个菌株致病力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菌株G0537m3与G0525m2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而其它8个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来源于野生樱桃李果实的3个菌株接种果实后致病力差异显著(P<0.05),而接种叶片和枝条后差异不显著(P>0.05)。25个不同寄主及组织来源的菌株根据培养形态的差异被划分为8个类群,但不同类群的菌株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相同。本研究首次在野杏叶片和野生樱桃李果实上了记录了由穿孔病菌W.carpophilus引起的病害。
1、从伊犁巩留县患病的野核桃枝干、叶片和果实上共获得60个纯化菌株。从不同组织来源的菌株中各随机选取一个典型的纯培养菌株对健康的野核桃枝条、叶片和果实进行接种,所有接种组织均发病且从患病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出与接种菌株相一致的真菌,对照未发病,符合柯赫氏法则。通过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多基因片段(ITS—rpb2—cal—ms204—tef1—tub2)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后将野核桃枝干、叶片和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确定为Juglanconisjuglandina。三个来源于不同发病部位的菌株能够成功的交叉侵染,且来源于枝干的菌株对枝干的致病力强于来源于叶片和果实的菌株,差异显著(P<0.05),而三个不同组织来源的菌株对叶片和果实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首次记录了J.juglandina能引起野核桃的叶片和果实的褐斑病,并且明确了野核桃枝枯病菌能够同时危害叶片和果实。
2、从伊犁野果林患病的野杏叶片、果实及野生樱桃李的果实上共收集到25个纯培养菌株。将纯化培养的菌株全部接种于健康的叶片和果实上,所有接种部位均发病,可以重新分离得到接入的同种真菌,对照未发病,符合柯赫氏法则。基于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多基因片段(ITS—LSU—tef1)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综合分析后将野杏和野生樱桃李穿孔病的病原菌确定为Wilsonomycescarpophilus。接种于野杏叶片的12个菌株致病力无显著差异(P>0.05),接种于野杏果实的10个菌株致病力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菌株G0537m3与G0525m2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而其它8个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来源于野生樱桃李果实的3个菌株接种果实后致病力差异显著(P<0.05),而接种叶片和枝条后差异不显著(P>0.05)。25个不同寄主及组织来源的菌株根据培养形态的差异被划分为8个类群,但不同类群的菌株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相同。本研究首次在野杏叶片和野生樱桃李果实上了记录了由穿孔病菌W.carpophilus引起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