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反映出我国社会进步、发展水平提高,以往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之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更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稳固基础,如今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完善,教育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提高,然而教育质量却相对落后,学生学业成就普遍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对教育的作用有客观而准确的认识,对个体自身的真正利益与需求有正确的认知,对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有明确的判断。然而一些地区由于对教育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认知,使其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并致使当地的教育发展出现了问题。广西“京族三岛”地区的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广西“京族三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该地区不仅是富裕的民族地区,还是沿边沿海地区,代表国门形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针对广西“京族三岛”地区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现象,通过对当地几所学校的学生、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发现当地存在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缺乏合理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学生中“读书无用论”盛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状况漠不关心等教育价值取向“偏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凭借沿边、沿海的地理优势,加上国家政策漏洞,获取经济价值的商贸活动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时效性短,与之相比,教育具有后显性特征,而教育的经济功能更具有隐蔽性,在此种状况下,当地人民过于追求教育的个体的、即时的价值,享受着依靠国家政策漏洞获得的非可持续性的富裕,金钱观念至上,形成了“重商轻学”的边境文化环境。加之当地教育管理者对基础教育的错误定位,将基础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认为基础教育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打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的教育,是为更高一层的教育输送人才的教育,忽视了基础教育在促进劳动者劳动能力生成和劳动素养发展从而提升其收入水平方面的作用。也就是说,当地教育管理者没有将基础教育与当地人民的当前需要相联系,使人们看不到教育与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也是致使当地“读书无用论”盛行和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重要原因。简言之,正是由于广西“京族三岛”地区便捷的地理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国家政策漏洞带来的非持续“富裕”,导致了当地人金钱至上、“重商轻学”的边境文化,加上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对基础教育的错误定位,学生和家长过于追求教育的个体的、即时的价值,从而致使当地出现了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通过对广西“京族三岛”地区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现象的原因分析发现,只有在合理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把打击“走私”行为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宣传力度,创设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正确定位基础教育,兼顾当地人与社会发展的当下与长远需要;促进家校合作,实现教育合力,才能解决当地教育价值取向“偏离”的问题,从而提高当地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当地人与社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