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结肠癌的“腺瘤-癌演续学说”中,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是结肠癌发生的重要机制。Caspase-3能诱导细胞凋亡,而Bcl-2可阻断细胞凋亡的发生。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Caspase-3、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常表达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法(SP)检测Caspase-3、Bcl-2蛋白在结肠癌、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阳性表达及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14.0软件包。 结果:⑴Caspase-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主要定位在细胞胞浆中,呈弥漫性分布,黄色到棕褐色颗粒。Caspase-3在正常黏膜、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0.0%(9/10)、50.0%(6/12)、48.5%(16/33),且正常黏膜组明显高于结肠腺癌和腺瘤组(P<0.05);随肿瘤分化程度由高到低,Caspase-3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71.4%(5/7)、55.6%(10/18)、11.1%(1/9),且随肿瘤分化程度由高到低,Caspase-3阳性表达强度具有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⑵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cl-2蛋白阳性表达为弥漫细棕黄颗粒,主要表达于细胞浆,部分同时表达于细胞浆及细胞膜。Bcl-2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结肠腺瘤、结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3/10)、83.4%(10/12)、66.7%(22/33),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Bcl-2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85.7%(6/7)、83.3%(15/18)、22.2%(2/9),且Bcl-2阳性表达强度具有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①Caspase-3在正常黏膜、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且Caspase-3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提示Caspase-3可能在结肠癌发生及恶性转化中起一定作用。②Bcl-2蛋白在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且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提示Bcl-2可能在结肠腺瘤形成及结肠癌发生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判断结肠癌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③结肠癌组织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