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制备后,二维材料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相应的研究也开展开来。与其同主族的硅烯、锗烯、锡烯也相继被制备出来,并且具有一些新奇的物理性质,如量子霍尔自旋效应。这些材料的优良性质也激励了人们对于其它类石墨烯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使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法生长制备新型类石墨烯二维原子晶体,并利用超高真空室温扫描隧道显微镜(UHV-RTST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制备后,二维材料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相应的研究也开展开来。与其同主族的硅烯、锗烯、锡烯也相继被制备出来,并且具有一些新奇的物理性质,如量子霍尔自旋效应。这些材料的优良性质也激励了人们对于其它类石墨烯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如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展开一系列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使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法生长制备新型类石墨烯二维原子晶体,并利用超高真空室温扫描隧道显微镜(UHV-RTSTM)结合扫描隧道谱(STS)对其结构和电子性质进行表征,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分子束外延法,通过控制硒的沉积量,在Cu(111)衬底上外延生长硒化铜(Cu Se)与硒化亚铜(Cu2Se)。当沉积较少量的硒时,可以得到孔洞状的Cu Se;当Se元素的量较多时,则得到Cu2Se。STS谱表明,孔洞状的Cu Se为金属性,而Cu2Se则表现出明显的半导体性,其带隙约为0.78 e V。进一步DFT计算表明Cu2Se是一种间接带隙约为0.8 e V的半导体,这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2.通过分子束外延法在Cu(111)衬底上外延生长硒化铟。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两种方式。两步法,即先沉积硒铟化合物中的一种元素,再进行退火处理后沉积另外一种元素,通过这种生长方式得出的实验结果表明,单元素在Cu(111)表面容易化合反应或合金化,难以进行下一步的生长合成。另外一种生长策略上采用一步法,即通过分子束外延同时沉积硒和铟,并退火处理,一步合成硒铟化合物,这种生长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Cu(111)表面的合金化,铟和硒能够在Cu(111)表面直接进行化学反应得到二维单层硒铟化合物,且扫描隧道谱表明单层的硒铟化合物具有与衬底明显不同的半导体特性,其带隙为1.4 e V。3.通过分子束外延法在Cu(111)表面外延生长碲化铜,通过控制碲的沉积量可以获得计量比不相同的碲化铜。在Cu(111)衬底上沉积碲元素并进行退火处理,得到Cu2Te;而沉积更大覆盖度碲元素并进行退火处理,得到一种计量比不确定的铜碲化合物。结合STS谱研究发现这两种铜碲化合物都呈半导体性,对应的带隙大小约为0.9 e V与0.8 e V。
其他文献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农业污染物,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排入水源中导致大量水资源被污染无法使用,目前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按照污染物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种不同的污染物。生物污染物主要是致病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病原体污染。物理污染一般是放射性污染物,核电站经常会排放出放射性的物质污染水体。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有机农药、化肥和生活排放的污水,其中含磷的有机物容
基础工程建设是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合作方式,肯尼亚境内的内-马铁路和蒙-内铁路就是其中的典型,而“一带一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给基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带来巨大的威胁,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给沿线国家的地质灾害风险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本文以肯尼亚为代表区域,开展了地质灾害和灾害链风险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首先收集到肯尼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基础地理
识别和最小化任何产品或服务的缺陷对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最大化盈利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Sheba制革厂,主要在蓝湿皮、结皮和成品皮革阶段对处理过程进行选择或质量检查。一年内出口和本地销售的成品订单共计4,258,144.25平方英尺,由提供样品的客户订购,成品由自己的选择人员选择或检验。公司产品质量等级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I,II,III,IV,V,VI和第六级分为三个部分(即VIA,VIB,
二次电池因具有绿色环保、可重复使用等特点成功引起了大批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其中锂资源成本高、地壳丰度低(地壳储量0.0017 wt%)等问题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最近几年中,钾离子电池(PIBs)因资源丰富(地壳储量1.5 wt%)、成本低、环境友好且与锂具有相似的电化学性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钾离子半径较大,在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负极材料的结构容易粉化,因此研究出适应
随着我国沿海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城市地下空间作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宝贵资源,而得到大规模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并由此带来许多深基坑工程开始涌现在原先的填海造陆地区,以平衡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但由于填海地区工程具有土层性状差、设计难度大及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易产生支护结构变形增大、周边环境及地下管道破坏等
单层硅(Si)和锗(Ge)结构与石墨烯有相类似的电子性质,这些单层结构称为硅烯和锗烯。硅烯和锗烯都与现代硅基半导体工业相兼容。相较于硅烯,锗烯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有望作为性能更为优异的电子材料应用于未来微电子工业。锗烯的可控制备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虽然目前在不同衬底上有锗烯制备的报道,然而锗烯的生长机制还远未认识清楚,甚至在某些衬底上锗烯的制备还存在较大争议。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衬底上制备的
震害资料表明,主震发生之后,在一定的断层距范围内可能诱发余震,导致结构发生更加严重的破坏,而现行的规范没有考虑余震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可能带来结构设计偏不安全。本文分别挑选了脉冲型和普通远场型两类主余震地震动,以8层钢框架为研究对象,通过IDA分析和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考虑结构在主震作用下破坏严重程度,对结构的余震易损性和主余震易损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挑选用于分析的主余震
为了解决传统防屈曲支撑在多遇地震下不耗能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可分级屈服的防屈曲支撑,以抵御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但现有分级屈服防屈曲支撑存在刚度迅速减弱、延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级屈服型防屈曲支撑(double-stage yielding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YBRB),从构件层面对其进行了理论与数值分析,并将DYBRB应用于框架结构和格构式拱
近些年来,二维(2D)超薄本征磁性材料其磁性可以被外部因素(比如电场、应力、掺杂等)很好的调控,有可能具有一些奇特的物理效应。同时,基于2D磁性材料的异质结由于具有范德华层间接触界面,有望制备成高自旋注入效率的自旋电子器件,因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因其层厚可控、产量高,被认为是制造超薄2D材料的可靠方法。近年来,已经有几种具有优异性能的2D超薄磁性材料被C
近年来重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并且逐步年轻化,而高额的医疗费使得很多人难以承担,重大疾病保险(以下简称重疾险)显得尤为重要。重疾险是寿险市场重要的保障性产品,人们对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保费规模不断上涨,并有可能在接下来几年进入新的市场爆发期。但是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较晚,目前在风险管控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且各家保险公司在快速发展业务抢占保险市场时,通常忽视理赔风险的管控,给保险公司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