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国有商业银行60家网点的调查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现今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所感受到的压力也逐渐增大。过高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进而影响银行的整体绩效。新员工过高的工作压力不仅会降低新员工工作绩效,还会降低新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增加新员工的离职倾向。而新员工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他们是银行以后的骨干力量,他们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对新员工工作压力的关注就显得尤其重要,但通过何种渠道才能有效降低新员工的工作压力又是一个难题。因而关于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新员工工作压力管理十分重要。重庆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经济发展健康有力,自直辖以来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2.2%。  本文以重庆市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为调查对象,对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和方向,为国有商业银行缓解新员工工作压力提供建议。本文首先在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文献梳理和压力相关的理论基础回顾基础上,结合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特点提出了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其次通过实证分析法对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运用SPSS17.0对重庆市国有商业银行60家营业网点新员工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的在于确定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探究工作压力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缓解新员工工作压力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表明:⑴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总体处于较大的工作压力状态。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普遍存在,而且大多数新员工工作压力已经超出良性范围。⑵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包括工作需求、人际关系、组织管理、职业发展、个人能力和自我认知。⑶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影响因素与工作压力相关性不同。工作需求与新员工工作压力高度正相关,职业发展与新员工工作压力中度正相关,人际关系、个人能力和自我认知分别与新员工工作压力中度负相关。⑷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部分影响因素与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工作需求、人际关系、职业发展、个人能力和自我认知与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根据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序为工作需求、人际关系、个人能力、职业发展、自我认知。⑸个体统计变量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在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岗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在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⑹国有商业银行可从工作压力影响因素角度来缓解新员工工作压力。为了缓解新员工工作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可采取合理降低工作需求、建立良好沟通机制、重视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新员工提供员工援助计划和提升新员工个人工作能力等措施。
其他文献
基于目前国内电信行业竞争加剧,论文着重通过研究天津网通的市场环境,而制定了适合于天津网通的营销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电信业和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电信
今天,我们召开新华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对在抗疫斗争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在此,我代表新华社党组,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以及为抗疫斗
期刊
资产质量是企业的资产重组过程中一个必需考虑的因素,但是对资产质量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题,因此在制定有关资产质量的会计财务准则与制度时,各国制定者都对这一问题感到棘手。资
目的:探讨临床中的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对策.方法:通过选自于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未对控制施以优化的1053份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实施和未实施微生物检验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8年1月开始对消毒供应中心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消毒供应中心PDCA循环
资产存在状况即资产存在性,它是指企业的报表上定义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符合资产的定义(即资产的真实性),企业现有资产的结构是否合理(即资产的结构性)。目前对上市公司的评
本文介绍了限售令出台的背景以及该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对抗生素生产和销售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青霉素市场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主业是抗生素的石药集团在限售令前后的应对措施
目的 分析产房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方法 选择近一年半内在我院中生产的产妇140例,以生产时间为节点,前70例产妇为研究组采用产房管理,后7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对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