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街市空间不仅是街道与市肆的组合和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橱窗,也是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城市记忆,体现了城市丰富的内涵和包容的特质,与普通居民密切相关。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经历了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城市化的进程,仍是广州地域性文化富集的场所,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独特的商业街巷空间结构、大量的人口及特色商业等,是老广州人日常生活的舞台。然而,在资本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市空间不仅是街道与市肆的组合和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橱窗,也是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城市记忆,体现了城市丰富的内涵和包容的特质,与普通居民密切相关。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经历了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城市化的进程,仍是广州地域性文化富集的场所,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独特的商业街巷空间结构、大量的人口及特色商业等,是老广州人日常生活的舞台。然而,在资本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广州旧城街市空间面临市场经济的商业绅士化、街巷格局破坏、历史文脉缺失、缺乏人性化设计等问题。与此同时,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的发展中较少关注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导致普通居民与街市空间之间存在较大隔阂。从根本上表现为步行出行环境问题、空间适应性问题、社会经济问题。因而,本文可将广州旧城街市空间问题归结为如何延续普通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体现街市空间价值,进而延续街市空间的人文内涵,引导街市空间合理重塑。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科的范畴内,以往对广州旧城的研究多关注城市文化、城市形态和建筑保护等层面,较少以街市空间为核心论述。本文则以日常生活视角,在新旧生活方式、新旧观念的冲突下理解广州旧城街市空间,总体把握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的现实状况、特征及问题,探讨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的优化,从而深刻理解广州旧城街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揭示街市空间在旧城中存在的作用与意义。同时,街市空间作为旧城有机更新的重要内容,对旧城街市空间优化研究有助于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的目标,丰富老城区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牌与形象。因此,本文从日常生活视角力图整合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空间及公共空间等研究的相关理论,提供优化旧城街市空间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与技术工具——即通过日常生活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观察法、行为标记法、GIS、空间句法及空间坐标等研究方法,梳理广州旧城街市空间历史演进,剖析街市空间环境与日常行为模式,揭示街市空间类型与特征,对广州旧城街市空间优化进行整体探讨,最终形成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在理解街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日常生活视角为切入点建构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广州旧城街市空间,将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组成。首先,以街市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为切入点,将街市空间的演进放在广州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梳理,呈现旧城街市空间要素的动态变化过程,综合分析各种动因要素,认识到当前旧城街市空间建设面临的问题。其次,剖析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环境与日常行为模式,归纳出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环境特征、总体特征及日常行为模式。最后,基于旧城街市空间分类标准,揭示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类型,并选取典型空间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空间特征,体现街市空间价值,归纳出街市空间综合价值特征及其要素关系式。第二部分是由第六章与第七章组成。首先,基于前文的广州旧城街市空间演进、主要问题、现实状况及特征剖析,从探讨整体优化入手,采用GIS、空间句法及空间坐标等对街市空间的街巷网络、空间形态、城市功能设施量化评析。其次,明确街市空间的优化目标:发展与韧性、混杂与秩序、平稳与内涵,并建立以多元主体为核心的公众参与机制。最后,明确旧城街市空间优化原则,倡导构建从“整体联网”到“微观营造”的广州旧城街市空间优化模式,形成“整合—重塑—梳理—平衡”的策略。与其他研究相比,本文创新点分为以下三点:1)建构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旧城街市空间研究方法。本文从日常生活视角力图整合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空间及公共空间等研究的相关理论,建构基于“日常生活”的旧城街市空间研究方法,即观察法、行为标记法、GIS、空间句法及空间坐标等处理相关资料,为旧城街市空间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模式。2)充实了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一手调研资料,从空间形态因素、空间与行为的关联、空间对人的影响等方面,梳理广州旧城街市空间历史演进,剖析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环境与日常行为模式,揭示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类型与特征等,实现理论的实践与拓展,充实了广州旧城街市空间领域的相关研究;3)提出了针对广州旧城街市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从现实意义看,基于广州旧城街市空间系统解析,形成“整合—重塑—梳理—平衡”的广州旧城街市空间整体优化设计策略,同时为国内其他旧城有机更新的实践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12C6+重离子束辐射归芪益元膏干预的大鼠的右肺,检测其右肺、心、脾组织中γH2AX、53BP1的表达,从DNA损伤和修复的层面探讨12C6+辐射大鼠的肺-心-脾旁效应,研究归芪益元膏对12C6+重离子束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为归芪益元膏应用于临床放疗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单纯辐射组、归芪益元膏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
目的:探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协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抑制肝癌Hep G2细胞增殖过程中,对肝癌PI3K/AKT/m TOR信号通路、EMT相关因子的影响以及Egr-1在As2O3协同AZT抗肝癌侵袭和浸润中扮演的角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理论支持。方法:(1)AZT(0,5,10,20,40μmol/L)单独处理肝癌Hep G2细胞72h,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证型为寒湿型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36例、对照组(平补平泻法)36例。两组主穴均选取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配穴为腰阳关、阴陵泉。治疗组主穴行温通针法联合金鸡啄米法操作,至针感传至病所,局部产生温热感为止,配穴行虚
目的观察芪蛭皱肺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Krüppel样因子2(Krüppel-like factor 2,KLF2)、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ama-Glutamylc
目的:研究化浊胶囊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为中药治疗肥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提供部分机制探讨。方法:选取6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00±20g,日龄60天),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KB),另外48只为造模组。其中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待肥胖模型制备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MX)、二甲双胍组(EJ)、化浊胶囊高剂量组(HG)和化浊胶囊低剂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红素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神经元Aβ与p-Tau表达、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与LC3-II表达的影响,探索雷公藤红素对阿尔茨海默症(A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对自噬-溶酶体途径的调控作用,阐明雷公藤红素干预AD的作用机制,为治疗AD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及研究思路。方法:本实验采取立体定向注射Aβ1-42至大鼠双侧海马构建阿尔茨海默症(AD)大鼠模型。选用
目的:分析、归纳刘国安主任医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经验,指导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跟师收集刘国安主任治疗心律失常的处方用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提供),进行数据录入与挖掘。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归纳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归纳高频药对,基于复杂的熵聚类算法分析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组成新方分析等。并围绕前人发表刘国安主任及其本人发表的关
目的:总结、分析刘国安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1.记录刘国安主任日常所授知识,并查阅相关论文和专著,从理论上阐释其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治疗特点的认识,并列举典型医案。2.收集刘国安主任在甘肃省中医院名医馆接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处方用药,整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系统,进行药物频次、频率归纳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
为研究断层与弱层群作用下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基于刚体极限平衡法,提出边坡体内含断层与弱层群最危险滑面确定方法.给出最危险滑面确定步骤,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元宝山露天煤矿二区东410集水坑工程,结合边坡体内断层与弱层群赋存位置与形态,考虑13种滑坡模式,应用研发的刚体极限平衡软件,确定该区段含断层与弱层群边坡的最危险滑面位置与形态,并应用FLAC3D软件对提出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含断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我国建设了大量发电站和电能转换设施。长时间的负载运行使电力设备运行的不稳定性增加,一般需要通过人工巡检的方式进行检测和维护,但传统的人工巡检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在精度方面满足不了需求,维护效率也比较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出现给这一问题带来希望,它克服了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存在的弊端,但目前的巡检机器人在复杂电力环境中仍存在空间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