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并通过查阅和参考与农村武术发展现状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山东省部分农村武术发展现状进行的实地调查,基本了解了山东省农村武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武术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其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并结合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武术的发展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与对策。在实地走访和调查结果中发现: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濒危失传的境地,这将制约武术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和进一步的市场化推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地得到满足,而精神需要却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健身手段,作为推进全民健身、促进新农村社区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项目,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融洽的地域亲情和便捷的健身方法以及简单、有效的练习手段吸引着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武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中无疑会成为人们首选的健身项目。我国正处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新农村社区建设也正处在试验阶段。当前武术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对武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山东省应该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武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落实到位,全面促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加快全民健身行动的步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各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农村武术的发展不平衡,人们的思想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尤其是一些偏僻、偏远山区,武术的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居民参与武术活动的意识、积极性、参与的人口比例、对武术的认识情况均有差异,政府管理部门的分工也参差不齐。在宣传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地区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已经配备到位,群众健身娱乐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也有一些地区对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竟没有耳闻,指导员的配备以及指导和组织群众活动更是遥遥无期,杳无音讯。还有一些地区,当地的老拳师大多年事已高,年仅古稀仍后继无人,武术的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濒危失传的境地。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一)深化农村武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文化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农村武术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城市相关部门的衔接与沟通,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加强农村馆、校、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四)合理组建以镇为单位的地方性武术协会,优化管理及专业指导员的配备;(五)加强农村武术的活动和比赛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区域性、代表性武术拳种,树立品牌;(六)鼓励并组织武术的挖掘、整理,加大保护力度,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七)与大众传媒协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活动造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