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念珠菌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而白念珠菌又是念珠菌感染中居首位的病原菌。白念珠菌不仅可以引起机体皮肤和粘膜的损害,还可以导致系统性的感染。白念珠菌粘附、定殖于宿主的内皮细胞或粘膜的表面,进一步达到侵袭宿主的目的。能够快速、早期地诊断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对指导临床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对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诊断方法,尤其是能早期、敏感而特异性的检测,仍然是缺乏的。临床研究已经把注意力集中于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白念珠菌特异性抗原成分及其代谢产物上。本研究目的在于制备两种抗念珠菌特异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建立快速、早期诊断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同时也初步探讨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试验中抑制白念珠菌相变的作用。方法:分别用酵母菌烯醇化酶和带芽管白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90028}孢子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出抗烯醇化酶和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对两种杂交瘤细胞株进行相关鉴定;通过体外白念珠菌芽管诱导抑制实验,观察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能否抑制白念珠菌芽管形成,影响白念珠菌菌相的转换,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建立了2株分泌抗烯醇化酶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Mab03.3G5-F3-F5、Mab03.4G6-F3-C7,并对Mab03.3G5-F3-F5单抗进行鉴定。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的最高稀释度达1:12800以上;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属于IgG1亚类,轻链属于κ型;Western Blotting显示这2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皆能与烯醇化酶抗原(48kD)特异性地结合,证实是抗烯醇化酶的单克隆抗体。成功地制备了1株分泌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Mab03.2C1-C2。其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的最高稀释度达1:25600;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属于IgG1亚类,轻链属于λ型;通过IIF,可见单抗能使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染上荧光,而孢子上无荧光着色,证实了该单抗是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证实Mab03.2C1-C2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WP=9>体能与白念珠菌芽管表面抗原提取物特异性地结合,得知该单抗的靶位是在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上分子量为156kD的抗原成分。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Mab03.2C1-C2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对白念珠菌芽管的诱导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影响白念珠菌菌相的转换。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备2株抗烯醇化酶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和1株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中Mab03.3G5-F3-F5和Mab03.2C1-C2 单抗进行鉴定;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的靶位是芽管胞壁外膜上分子量为156kD的抗原成分;同时得出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Mab03.2C1-C2具有影响白念珠菌菌相转换的作用的结论。本实验为进一步早期、快速检测系统性念珠菌病,开发系统性念珠菌病诊断试剂盒,以及探讨芽管单抗的保护性免疫作用等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打下基础。